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中國一半的歷史都與河南有關,并且,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河南雖然多旱,但是,下起雨來就會很集中,從這些事件上,我們看河南在歷史上是多災多難的,有新鄉、鶴壁......你說河南這次水災影響大嗎,河南的洛陽、開封、安陽、商丘、南陽、鄭州、浚縣都是歷史文化名城。
1、河南這次豐收怎么樣?畝產多少斤?
河南這次肯定大豐收,專家已經預測中,雖然有些部門受災但是不影響增收為什么呢?補種及時,現在地里有水可以抓緊種植水稻,以前在原來的基礎上多掙一千,現在在原來基礎上多掙五六百加上國家給的補助,豐收增產是沒有問題的。根據專家預測河南的部分水災不足以影響全國,那么全國都豐收也就代表河南也豐收,“國家有糧心里不慌,”現在我們連年增產又增收,糧庫糧食夠全國人民吃三年的,
現在我們戰勝了災難,我們應該慶祝一下,我們偉大的勝利,我們又贏了,建議各地都要挑選當地特色節目,喜慶豐收節,感恩國家,正好國慶真是雙喜臨門,放心吧,背后有用的強大的國家支持我們。全國人民笑開顏,今年又是豐收年,聽說前些日子有個種花生的掙了不少錢,看來種地真是比城市里強多了,難怪都愿意在農村,好羨慕,。
2、河南為什么7月份總是下雨?歷史上有哪些自然災害?
從歷史上看,河南是多災多難的,不過,最多的不是澇災而是旱災加蝗災,像1942年的大饑荒就是旱災加蝗災,這次大饑荒直接導致中原300多萬人死于饑餓!河南在過去被稱為中原、中州、豫州,是一個綜合交通樞紐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中國一半的歷史都與河南有關,并且,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
所以,很多人說河南是中國人的老家,我是十分認同的。從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到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晚期,再到夏朝、商朝、西周、東周、宋國、陳國、衛國、管國、鄭國、許國、應國、蔡國、魏國、韓國、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南宋、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等都在河南“建制沿革”,
河南的洛陽、開封、安陽、商丘、南陽、鄭州、浚縣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河南在歷史上不僅天災多,人禍可能更多一些,在上面的這些朝代,常年打仗讓中原地區的人死傷無數,給當地人帶來無盡的苦難,河南為什么7月份多雨呢?河南雖然多旱,但是,下起雨來就會很集中。進入大暑節氣,江淮地區進入干旱少雨的伏旱期,雨帶北移到河南、河北等華中、華北以及黃河流域,全年一半的雨水將在7、8月份傾瀉而下,
所以,每年7月份這些地區雨水都會比較多,雨下得多了,就容易導致山洪暴發,黃河決口。我們翻閱歷史能夠看到,從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黃河決口次數高達1590次,每一次決口和改道,有天災也有人禍,在古代只要一打仗,就會把黃河扒開,以水為兵。例如,南宋為了阻止金兵南下,扒開了黃河大堤,改道后黃河從南面經江蘇流入黃海,
我們現在說得很輕松,但每一次黃河大改道,都會帶來滔天洪水,都會把中原這片繁華之地淹沒,給當地人們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不僅會帶來瘟疫和饑荒還會帶來死亡。就拿1938年國民黨炸開的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來說,目的是想阻攔日軍的侵略,可是,大堤一炸,洪水往南一直泛濫到江蘇背面,直接導致89萬平民被淹死,千百萬人流離失所,直到1947年這個缺口才被堵上。
所以,地處黃河下游的河南相對于下雨來說,更怕黃河決口,因為他們就在黃河的下面,不過,相對洪水來說,河南的旱災也是很可怕的。1942-1943年春,河南發生特大旱災加蝗災,導致當年夏秋兩季作物大部分絕收,相比旱災,蝗災更為可怕,所到之處顆粒無收,這次大旱災,后來還被拍成了電影,感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