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來,什么廣式月餅,江淮月餅,北京月餅各式各樣的都有。一直到2015年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頒布了新版月餅標準,指出廣式月餅果仁類中使用核桃仁、杏仁、橄欖仁、瓜子仁、芝麻仁5種主要原料加工成餡的月餅才可稱為“五仁月餅”。
1、還記得小時候的老月餅嗎?
大家好,我是小紅。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是80后,生活在南方。記得小時候生活條件不好,中秋月餅在那個年代是很珍貴的食物。我記得那時候的月餅是油紙包裝,一筒包裹4個月餅,每到中秋,我媽就會把月餅分給哥哥姐姐和我,一人一個。那時候的我可高興壞了,小心翼翼地拿著月餅,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融,媽媽跟我們說,一定要晚上等月亮姑出來拜過月亮姑才能吃。
好不容易盼到天黑,晚上我們凝視著天空,恨不得月亮姑馬上出來,終于等到月亮出來了,我們把月餅放在凳子上,學著大人的樣子畢恭畢敬的拜起月亮姑。拜完月亮姑,我就小心翼翼地棒起月餅,輕輕的小口品嘗,舍不得一下子把它吃完,因為吃完了就沒有了,我會讓媽媽幫我掰開一半放好留置明天吃,以前吃的月餅都是五仁餡的,沒有那么多品種的餡料,但是已經覺得再好吃不過了。
2、小時候你吃過什么樣的月餅?
謝謝邀請,說起吃月餅,小的時候真還沒吃過幾種,大多是自己做的,買點紅糖,摻和點青紅絲;倒也很有一番味道。我長大以后,據說我父親還做過一段月餅,我還真見過我父親用的木模,樣式很好看,可惜的是文革中都毀掉了,在我的記憶里,要說好吃,還是我們山東家鄉一帶的,它的味道很符合老百姓的口味,特別流傳在當地的是老五仁月餅和青紅五絲月餅;我們本地的樣式很多,可惜都記不清是那里的了。
再后來,什么廣式月餅,江淮月餅,北京月餅各式各樣的都有,但我最鐘情的就是老式月餅,五仁和青紅絲的,皮脆掉渣的那種,非常的好吃。香、脆、甜、稍帶點酸咸味的,真是回味無窮呀;可惜的是象過去軟脆香的五絲月餅基本上看不到了,倒是五仁還有,不過皮、餡都太硬;而現在時興的棗泥,豆沙,肉泥等餡,非我口味,滿桌的月餅卻沒有胃口,倒不是我任情,倒是現在的口感的確都變了,但我再也找不回來過去的老式月餅的味道了,也別了,時代不同,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不能以個人口味說三道四的,抱歉了,
3、正宗“五仁月餅”,小時候家鄉的味道,你還記得嗎?
說起五仁月餅,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一個叫做“拜月亮”的古老儀式:某個不算靜謐的夜晚,銀色的月華把家里的院子鍍上一層亮色。幾條長板凳拼湊成的“供桌”上,依次擺著兩杯米酒,一個大到讓人不敢相信的月餅以及幾根青煙裊裊土香,那一天與平日里不同,月亮從一個圓盤“升級”成了月神,老人會跟自己孩子們小聲訴說著各種跟月亮有關的故事。
那一天的月光是有神性的,那一天的孩童們是幸福的,因為等到“月神”享用完祭祀后,那剩下的月餅就是孩子們當晚,乃至一直到過年前,都最值得期待的美味佳肴。小時候的中秋節,是五仁味的,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網絡上開始了一場名為“吐槽五仁月餅”的狂歡。事情起源已不可考,據說是某位頗有追求的“小資”美食家,在品嘗了五仁月餅后對其餡料的滋味、口感以及其高糖高熱極其不滿,以至于其振臂一呼發出了“五仁月餅滾粗月餅界”的怒吼,
互聯網是一個“理智的洼地”,在這里,開心最重要,邏輯與腦子反而顯得多余。人們甚至不知道五仁月餅的前世今生,就開始跟風,五仁月餅的起源,可以追溯的東漢,起于草莽之間,最初的月餅只是一種來自“化外之地”的“胡餅”,民間傳說中,一直到唐朝時期,遇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才完成了“胡餅”到月餅的華麗轉身。最初的五仁月餅,其實只有兩仁,最初時的月餅,里面包的是“橄欖仁”和“松子仁”,后來為了更加親民,放棄了這兩種昂貴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