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不宜種茯苓。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結茯苓期間,更要防止人畜踐踏,以防茯苓菌核破裂,引起霉爛,還要防止野獸拱窖盜食和毀壞茯苓場,菌引,菌引就是用人工培養(yǎng)的茯苓純種(栽培種)進行接種栽培,中藥茯苓種植要獲得高產,首先要了解茯苓生長發(fā)育需要的條件,在種植中盡量滿足茯苓生長需要的條件。
1、茯苓的種植技術有哪些,茯苓怎么種植?
夜苓栽培方法很多,目前主要的栽培方式是段木栽培。一般都是于前一年秋末冬初備料、選場,翌年清明前后至夏至下種,只要切實掌握“深挖淺種”,就一定能種好茯苓,下面壯鄉(xiāng)新農來分享茯苓的種植技術和種植方法。1.種植前的準備(1)苓場選擇及處理:苓場應在種前3~4個月確定,苓場以背風向陽、地勢干燥、排水方便、坡度在15左右的酸性(pH值為5~6)黃色砂質土壤為最好。
要翻墾過冬,深挖30~50厘米,消除石塊及樹根,四周開好排水溝,有白蟻的應進行清除,并用農藥消毒土壤。接種前10天再進行一次翻地,打碎泥土,(2)備料:從當年樹木開始落葉至次年新芽萌發(fā)前這段時間均可砍伐備種獲苓的松樹(徑粗以10~20厘米為好),剔去較大的樹枝,留小枝及樹葉,加快水分散失。松樹經幾天揮發(fā)后,用板斧縱向從苑至梢削去寬約3厘米的樹皮,削的深度以見到木質部為度,間隔3厘米(即保留3厘米的樹皮)再削一道樹皮,如此使樹干被削皮6~8處,
這種處理方法叫削皮留筋,目的有三:一是加快樹料的干燥(水分和油脂從被削部位溢出);二是便于獲苓菌絲在形成層生長,進而蔓延侵入木質部,留筋部分成為菌絲的傳菌線;三是留筋部分對菌絲有保護作用,抵抗干旱、暴雨等不利影響。再把樹干鋸成60~90厘米的料筒(段木),以“井”字形方式把料筒堆架起來,筒與筒間隔10~17厘米,下墊石塊,上蓋草葉,
(3)菌種準備:①母種培養(yǎng)按常規(guī)方法。10000000②原種培養(yǎng)基配方:小松木釘(1厘米×1厘米×0.5厘米)25千克、松木屑40千克、米糖8.5千克、蔗糖1千克、石膏粉0.5千克或松木屑78%、麥麩20%、糖1%、石膏1%,③栽培種制備:生產上常用小松木片(長10厘米、寬1厘米、厚0.5厘米)制作栽培種。
制法是,先配1%的蔗糖加0.5%硫酸銨(或硝酸銨)的營養(yǎng)液,然后將松木片放入營養(yǎng)液中浸泡4小時左右,待木片吸足營養(yǎng)液后,取出裝入廣口瓶或菌種袋內,滅菌接種按常規(guī),置于25~28℃培養(yǎng)室內培養(yǎng)30天左右即得,優(yōu)良茯苓栽培種應是:菌絲潔白致密,均勻布滿于木片;獲苓氣味濃郁;木片稍呈腐朽狀,較易折斷,但未過于軟腐,斷面微黃色;無雜菌污染。
2.接種栽培時先挖好窖池,窖寬40~50厘米,深17~23厘米,底部保持7~10厘米的松土,順坡排列,長度視地形和需要來定,挖后將段木放入窖內,一般每窖放兩根,小的也可以放三根,或大小搭配各一根,保持與地面平行,使留筋部位靠緊,周圍用砂土填緊固定,并使料筒間出現夾縫,把菌種放在段木端夾縫之間。放種時先用斧頭把接種部位削出新口,每窖放1/4袋菌種,或1/2瓶,菌種面上蓋撕爛的菌種袋、木片或樹葉,然后覆土10~17厘米,窖面堆成龜背形,
3.管理茯苓接種后,一般7~10天即可發(fā)菌,3~6個月就可結苓,8~10個月第一批茯苓成熟,13~15個月還可采收第二批。接種后的管理工作應抓好以下幾點:(1)發(fā)菌檢查:接種后7~10天逐窖檢查,方法有:趁清晨露水未干前查看苓場,如窖上接種部位無露水,說明發(fā)菌好,因菌絲生長散發(fā)熱量使露水蒸發(fā);從窖旁把土挖開,段木下面有白色絨毛狀菌絲生長,并聞到茯苓氣味,說明生長良好;用pH廣泛試紙貼在菌絲上見有紅色反應,即pH值為2~3時可確定為茯苓菌絲,
(2)補種調種:再經過7~10天,對第一次檢查未發(fā)菌的,進行第二次檢查,如仍未成活,應采取措施進行補種或調種。補種的方法是將未發(fā)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曬干,把削口重新削過,另行接種;也可調種,即從發(fā)好的窖對調一根木到未發(fā)好的窖,(3)護窖除蟲:苓場應注意護理,清除雜草,防止水土流失及人畜踐踏,段木外露要及時覆土,下雨要排除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