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荊州本地人,當初劉備敗退,能夠攜民渡江,證明劉備已經(jīng)深得人心,劉備集團在荊州經(jīng)營多年,荊州大多數(shù)人才都已經(jīng)被劉備受攏,東吳背信棄義,以詐力竊取荊州,為世人所不齒,此時孫權剛剛奪取荊州不久,民心未附。荊州派支持伐吳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的,劉備集團的人才,“皆四方之精銳”,諸葛亮、魏延、馬良等人,原本都是居住在荊州,如今荊州失守,相當于無家可歸,所以劉備討伐東吳,他們肯定是支持的,只有劉備收復了荊州,他們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1、劉備怎么做才能避免荊州失守,保住關羽一命?
蜀國疆域狹窄,資源、人口匱乏,人才不足,是其終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最主要原因,加上后來荊州、上庸諸郡的丟失,便完全成為了偏倚一方的小國。假設能得到一些魏吳的良將賢臣,時間設在諸葛亮入川之時:以張遼、龐德為關羽的領軍先鋒,文聘、滿寵、賀齊守南郡,劉劭、田豫加上趙累、習珍守荊州東南,郝普、潘濬、傅士仁等守荊州,聯(lián)絡上庸諸郡,與劉備、孫權相約出漢中、合肥伐魏,可以見到成功的希望!,
2、《三國演義》中真的是因為關羽失守荊州一事,導致劉備討伐東吳失敗的嗎?
歷史上彝陵之戰(zhàn)是真實發(fā)生了的,也確實如三國演義所記載,戰(zhàn)爭最后以劉備的慘敗,東吳的大勝而告終。但并不是因為關羽丟了荊州,導致劉備這次征吳慘敗,劉備的慘敗,個人認為應該是以下幾個原因。一、出兵的時機不對,此時劉備剛把漢中掌握在自己手里,蜀地逐漸開始安定,此時人心向穩(wěn),而劉備一意孤行發(fā)動這次戰(zhàn)爭,在蜀國內(nèi)部分歧較大,更何況此時蜀國剛剛丟失了荊州,又接連損失了關羽張飛兩員大將,這種情況下交戰(zhàn)于軍心士氣都及其不利,
二、能使用的資源不足。蜀國人才從來都是三國中最少的,五虎上將中的黃忠在定軍山斬了夏侯淵之后沒多久就病故了,而馬超從來沒受劉備的重用和信任,張飛關羽接連隕落,后世威名赫赫的五虎上將,其實此時只剩趙云一人可用,卻還因為趙云反對征吳而被劉備冷落,劉備麾下另一員最出名的一流大將魏延又因鎮(zhèn)守漢中無法離開,此次征戰(zhàn),劉備身邊只有一群戰(zhàn)爭經(jīng)驗并不是太足的所謂二流武將,最關鍵的是此次征戰(zhàn),劉備身邊一個謀士也沒有,他最重要的幾個謀士,龐統(tǒng)早早去世,出征前法正病故,諸葛亮要坐鎮(zhèn)成都,劉備其實已無人可用,此時交戰(zhàn),在軍法謀略方面就已輸了,
三、劉備此次出戰(zhàn)其麾下大半為原劉璋手下的降將,這群人幾乎都是蜀地土生土長的人,對夷陵附近的地形地勢都不熟悉,士兵們普遍存在厭戰(zhàn)情緒,此刻交戰(zhàn)先失了地利。軍法交戰(zhàn),最在乎的天時地利人和劉備一樣也沒有占到,反觀東吳人才輩出,此刻又剛奪取荊州士氣正盛,又是本土作戰(zhàn),最終東吳大勝劉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只能說劉備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
3、為何說荊州是劉備的命根子?
維護蜀漢正統(tǒng)性必須討伐叛徒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其實國號依然是漢,代表繼承漢室國祚,劉備既然自認為大漢正統(tǒng),就必須討伐東吳。是因為孫權的背漢降曹,導致荊州失守關羽身死,假如蜀漢是正統(tǒng)的,孫權這樣做就是背叛朝廷為虎作倀,為了維護蜀漢正統(tǒng)性,劉備必須出兵討伐叛徒,只有收復荊州才有希望統(tǒng)一雖然趙云說“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意思是況且如果先消滅魏國,東吳自然會臣服,可是其實這句話是有很大的問題的,三國時期蜀漢國力最為弱小,曹魏最強大,如何以最弱之蜀漢去消滅最強之曹魏?所謂“兼弱攻昧”,劉備選擇優(yōu)先收復荊州甚至滅亡東吳并沒有錯,如果劉備能夠奪取江東、荊州之地,同時占有長江天險和山川之固,形成南北朝對峙的局面,才有希望打敗魏國,失去荊州,其實已經(jīng)意味著隆中對化為泡影,蜀漢已經(jīng)失去了統(tǒng)一天下的希望。
有人會問,為什么劉備東征想收復荊州,諸葛亮卻一直堅持北伐呢?此一時彼一時,當時劉備集團雖然失去荊州,依然有眾多精兵強將,面對東吳還是有希望贏的,諸葛亮時期夷陵之戰(zhàn),蜀漢精銳損失殆盡,國力進一步削弱,而且東吳已經(jīng)穩(wěn)定了對荊州的統(tǒng)治,這時候已經(jīng)無力收復荊州了。劉備和關羽的關系三國志記載“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這句話還不是蜀漢方面說的,是魏國大臣劉曄對關羽與劉備關系的評價,可見,當時劉備與關羽非同尋常的關系,雖然正史沒有記載桃園三結(jié)義,但是劉備與關羽關羽依然還是特別親密的,關羽被孫權所害,劉備自然要為他報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