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在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擂茶算得上客家飲食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每碗擂茶里面,有嚼的,有喝的,喝上一碗,就是一餐不再吃飯,也不會覺得餓,瑞金人辛勤勞作后,喝上一碗擂茶頓時心清氣爽,開胃解乏,擂茶有部分中草藥,能起到解毒通氣清涼的功效。
客家菜亦稱東江菜,它與廣州菜、潮州菜并稱廣東三大菜系,主要流行于廣東的深圳、惠州、河源、梅州等地。客家菜肴風味的形成跟古代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如像客家話保留著中州古韻一樣,客家菜同樣也保留著中州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造型古樸,鄉土風貌明顯。
【蒜苗炒臘豬肝】贛南及粵北地區的客家人都很熟悉的一道菜【蘿卜燉牛腩】幾乎所有的客家人都會做的一道菜【咸雞大芥菜煲】咸雞,客家的煮婦們都會做,煲粥、煲蘿卜、煲芥菜最常用的烹調方法東江釀豆腐,經典的客家菜冬菇木耳蒸滑雞,地道的客家菜釀蛋餃,過年常吃,很多客家菜館熱點的一道菜豬大腸炒酸菜,這道菜相信客家人都吃過紅燒肉,客家人叫它紅燜肉酸菜炒豬大腸,走到哪家客家菜館都能吃到蔥油雞或白切雞茄子煲荷蘭豆炒臘肉,經典的家常客家菜砂鍋煲魚腩,還有很多客家菜,如:【蘿卜杠煲雞】【釀苦瓜】【釀三寶】【碌鵝】【炸酥丸】【豬血豬雜煲】【五花肉菜干煲】,
2、客家人為什么有擂茶,有哪些特色的風味?
大家好,我是喂食家,是一個喜愛美食,接地氣實戰經驗豐富的餐飲業內人士,喜歡美食的請關注我,感謝點贊,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擂茶,又名三生湯,是一種特色食品。主要流傳于廣東汕尾市、益陽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漢、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姜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
又一說,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長江中下游,擂茶在汕尾市地區最為盛行,分為三個茶段:早上(9:00-11:30)下午(3:00:-4:30)晚上(8:30—11:30)晚茶,在這個三個時段汕尾每家每戶基本都在喝擂茶。關于擂茶的起源,目前公認的說法為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南關城老婦人何婆售賣的街邊小吃,
當時的南關城是潮汕和惠州經商的必經之路,而何婆的擂茶解決了往來商人的疲勞,因此名聲遠播。南關城就是后來的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擂茶至今都還是那一帶的主食,后來之所以變為河婆擂茶,可能是因為鎮上有一條大河,或是為了紀念那位何婆。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放進擂缽里研磨后沖開水喝的養生茶飲。
擂茶在中國華南六省都有分布,保留擂茶古樸習俗的地方有:湖南的桃源、臨澧、安化、桃江、益陽、鳳凰、常德等地,廣東省的海陸豐、英德、陸河、揭西、五華等地;江西省的贛縣、石城、興國、于都、寧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將樂、泰寧、寧化等地;廣西的賀州黃姚、公會、八步等地;臺灣的新竹、苗粟等地。另外,在江西省豐城市下轄的荷湖、羅山、蕉坑、鐵路、洛市、秀市等地(即當地所稱的河東地區),江西撫州南豐縣(桑田、太源、太和)等地,也有擂茶的習俗,不過至今不清楚其流傳的開始時間,
其制作方法比客家人的擂茶簡略了許多。客家擂茶在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擂茶算得上客家飲食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客家擂茶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的揭西、陸河、海陸豐、五華、英德等地;江西省的贛縣、石城、興國、于都、寧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將樂、泰寧、寧化等地;廣西的賀州等地;臺灣的新竹、苗粟等地,擂茶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