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石頭密度大,比較重,便會留在河床上。至于河床上的的石頭,是河流沖刷、搬運作用,有些石頭形狀各異,表面光滑,也是由于不斷的被河水沖刷,石頭與石頭,或與沙子相互摩擦打磨形成的,玄機臺前面有一片空曠的地方,往前看是大好河山,風光旖旎,從細美寨遠眺,四周是壯觀的丹霞地貌,偶爾有老鷹盤旋在天際。
1、有些江河里的水越來越淺了,是什么原因?河床里的石頭是從哪里來的?
首先說為什么江河的水會越來越淺?這個問題可以用高中地理知識解釋。江河是從高處流向低處的,河流到下游的時候大多流在平原,河流的流速就會變慢,泥沙的搬運能力下降,泥沙沉積,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侵蝕著一面,堆積一面,河流自然變寬.河流下游由于集水面積大,河流流量大(內流河中的斷流河和人為干擾除外)搬運和侵蝕能力強于上游,河流寬于上游。
河床變淺和泥沙有關,大多上游植被覆蓋好于下游,泥沙少,至于河床上的的石頭,是河流沖刷、搬運作用。河流不斷沖刷兩岸,使兩岸的泥沙被沖走,便會留下下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石頭;還有就是暴雨從山上沖刷下來的,由于石頭密度大,比較重,便會留在河床上。還有些石頭形狀各異,表面光滑,也是由于不斷的被河水沖刷,石頭與石頭,或與沙子相互摩擦打磨形成的,
昨天剛好去了韶關丹霞山,半天游玩下來只爬了陽元山,景色俊美的讓人連連驚嘆,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今天準備再去爬長老峰。以下配圖全部是昨天爬山時用手機隨手拍的,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去丹霞山是臨時決定的,我們去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的三點多了,心想不就是一座山嘛,走走看看,一個小時也差不多了吧?去買票的時候才知道,除了爬山,還有很多景點可以買套票,一一游玩,比如坐竹筏游玩于丹霞山的奇峰俊林之間很遺憾來的太晚了,于是只買了大門門票,沒想到丹霞山景點這么多,景色這么美,
掃碼驗了行程無誤后,汽車可以直接開進景區。進了景區看到線路圖才知道主要景點有兩個,一個是陽元山,往右開,一個是長老峰,往左開,下車看了導游圖,兩座山峰各有特色,玩哪座山呢?不懂就問,關鍵時刻還是很重要的,去向一個土特產店的老板打聽,爬陽元山好還是長老峰好?老板很熱心地給我一一分析,爬陽元山大概用時兩到三個小時,游長老峰用時大概四到五個小時。
考慮到時間的原因,昨天就選擇了陽元山景區,爬山開始了,前面的山路倒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大概半個小時后,路越來越窄了,但風景也越來越美了。陽元山整座山都是丹霞地貌,石壁無比堅硬,很多地方的路都是開劈在懸崖峭壁上,斜坡七十度以上,僅容一人經過,爬山的時候除了需要體力,還要特別注意安全,腳踩穩了臺階,手用力抓住護欄,一步一步地走,馬虎不得,也心急不得。
爬山過程中偶遇一家三口,老中小三口人,年齡大的大概六十歲,年齡小的八歲,不管是上山還是下山,這一老一小都走到前面,身手敏捷,臉不紅心不跳。八歲的小男孩還自己背著一大壺檸檬泡的開水,路上隨時能喝,他既不用爺爺幫忙背,也不用父親幫忙背,全程都是掛在自己的背上,讓我心生贊嘆,自幼能吃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驕不躁,這樣的孩子未來可期。
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但中途還是忍不住停下來,用手機抓拍眼前的風景,這里的景不能僅僅用“漂亮”、“美”去形容了,心中連連感嘆大自然的如畫色彩,與造物之神奇。走在石壁的階梯上,我在想,很久很久以前,人們花了多少心血與汗水,才能在峭壁上生生鑿出一個個臺階來,連接成一條漫長的上山、下山之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前人開路,后人走路。好不容易爬到山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太美好了,眼前群峰爭霸,綠樹成蔭,山下有一條河,盤旋在各座高低不一的山峰下,丹霞山除了山美,水也麗,山剛,水柔,盡顯風騷,爬到山頂,帶的礦泉水喝完了,正在口渴難耐之時,在路邊竟然有賣水的小攤。擺攤的是當地的農民,五十歲左右,皮膚黝黑,身板結實,一看就是天天爬山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