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饅頭的一般是哪里人?從小喜歡吃饅頭的人,長大后也會很喜歡吃饅頭。在饅頭的發明地四川,吃饅頭的人很少,這是為什么,吃饅頭還是北方人居多,因為南方人愛吃米飯,我們北方人吃不習慣米飯,米飯一周吃一兩次還行,如果讓我天天吃米飯我可受不了,我就比較喜歡吃饅頭,從小到大饅頭是我的最愛,一天不吃感覺日子都沒法過,總覺得饅頭比較能擋飽,吃米飯不行不到飯點兒就餓了。
1、吃饅頭的一般是哪里人?
吃饅頭的一般是哪里人?從小喜歡吃饅頭的人,長大后也會很喜歡吃饅頭。不過吃饅頭還是北方人居多,因為南方人愛吃米飯,我們北方人吃不習慣米飯,米飯一周吃一兩次還行,如果讓我天天吃米飯我可受不了,我就比較喜歡吃饅頭,從小到大饅頭是我的最愛,一天不吃感覺日子都沒法過,總覺得饅頭比較能擋飽,吃米飯不行不到飯點兒就餓了。
2、饅頭真是諸葛亮發明的嗎?在饅頭的發明地四川,吃饅頭的人很少,這是為什么?
謝謝朋友邀請,饅頭最早的起源,應該是戰國時期的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最流行的說法,取決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第91回: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
”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阿呆覺得,饅頭只是早就有了,只不過不叫饅頭,叫蒸餅,形狀也不是圓的。只是諸葛亮在祭河時候,將蒸餅做成人頭樣的圓形,叫“蠻頭”,代替蠻夷俘虜的人頭,
在饅頭的發明地四川,吃饅頭的人很少,這是為什么?一方面是,整個四川和陜南其實都不適宜小麥種植,不是種不了,而是很難收起來。阿呆是漢中人,知道其中緣由的,是因為每到小麥的收割季節,恰恰是西南片區包括陜南地區的雨季,小麥收割下來,曬不成,太陽少,曬不干,小麥會發芽,沒法吃了。還有就是,產量不高,所以,整個西南片區包括陜南,不適宜種水稻的地方,坡地。
在種冬小麥的時候,會選擇更實用效益更好的油菜,正是因為小麥不適合西南地區種植,西南地區的小麥少,也沒有做饅頭的習慣。還有一方面原因是,蒸饅頭費柴火,一次蒸少了不劃算,蒸多了吧,放不了,西南地區潮濕悶熱,放不了一兩天就發霉了,不像北方地區干燥,蒸一鍋饅頭要吃幾天。做饅頭,對于西南地區來說,便是件麻煩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