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在湖北省內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城市。襄陽和宜昌都是湖北省的副經濟中心,同樣也是作為一個古城,荊州曾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楚國都城紀南城所在地,三國時期被稱為江陵,是荊州(刺史部)下轄八郡之一南郡的治所,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
1、湖北宜昌一線抗疫醫生攜子跳樓雙雙身亡,到底是怎么回事?
心痛!湖北宜昌一名一線抗疫醫生攜幼子跳樓,兩人當場身亡。5月12日上午10時左右,湖北宜昌發生了一起父親攜子跳樓的悲劇,據悉,該父親是一名醫生,曾主動請纓前往一線抗疫,他的兒子年僅6歲。兩人雙雙跳樓,當場死亡,根據宜昌市委健委的書面報告顯示,攜子跳樓的醫生為湖北秭歸人,1985年6月26日出生,碩士研究生,今年35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
2013年7月開始參加工作,是宜昌市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在疫情防控期間曾主動支援宜昌市第三人民醫院,該醫生在今年2月抗疫期間還曾被當地媒體報道過,報道稱,他每天都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不吃不喝連續工作6個小時,為病人進行氣管插管、上呼吸機和血液凈化治療。報道中,他還曾經提到,希望能早點和家人團圓,
那么,一個剛剛從一線抗疫勝利歸來的醫生,為什么會突然攜子跳樓呢?宜昌市衛健委在初步調查后表示,該醫生的死亡原因是和妻子發生家庭矛盾而跳樓。目前,警方已經介入調查,而衛健委、政府辦和醫院正在積極協商善后處理方案,按理說,這位醫生應該是剛從抗疫一線回來不久,都說久別勝新婚,倆夫妻理應更加親密才對,怎么就鬧起矛盾來了呢?況且,一般矛盾也不至于上升到要攜子跳樓的地步吧?著實令人費解。
據悉,其妻子同樣也是一名醫生,在宜昌市婦幼保健院工作,或許是兩人長期就存在家庭矛盾,這次是一次大爆發;又或許是跳樓醫生在抗疫一線長期工作,內心緊張、精神壓抑,因為這一次爭吵,導致情緒失控也有可能。當然,具體的原因仍然有待警方調查,跳樓碩士研究生經歷了多年的寒窗苦讀,到成為一名醫師真的很不容易,有么過不去的坎兒要帶著年幼的兒子一起走向死亡,年幼的孩子是那么無辜和無助,夫妻之間本可各退一步海闊天空。
2、湖北宜昌為什么叫宜昌?歷史上如何得名的?
湖北宜昌為什么叫宜昌?歷史上如何得名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稱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據載,楚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索隱解釋說:“夷陵,陵名,后為縣,屬南郡。”“峽州夷陵縣是也,在荊州西。”夷陵是戰國時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關”之稱,
關于夷陵名字的由來,“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舊志說:“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勢而得名,據記載:夏、商、周三代,夷陵為古荊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縣。“漢承秦制”,西漢時夷陵屬荊州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臨江郡為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
三國時,吳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南北朝時,宋、齊皆稱宜都郡、領夷陵、宜都、很出(今長陽)、宜昌四縣,梁名,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為陜州,領夷陵、宜都、長陽、遠安四縣。到了隋代,改陜州為夷陵郡,仍領原四縣,唐代初期仍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復將夷陵郡改為陜州,亦仍原四縣。
五代時,始屬前蜀,后屬南平國,復更名為陜州,宋朝初年仍為陜州,到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改陜為峽,故名峽州,仍轄領原四縣。置峽州路,明初始改名峽州府,領夷陵、秭歸、巴東、宜都、長陽、遠安六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為夷陵州,僅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清初仍為夷陵州,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諱“夷”字,故將夷陵的“夷”字改為“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