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豫菜好像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滿大街都是打著外地招牌的飯店,東西南北的菜都匯聚到鄭州,攻城略地,搶占自己的勢力范圍,甚至“沙縣小吃”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吃也很氣勢地走進鄭州的大街小巷。一碗燴面體現了鄭州人的性格,便宜、實惠,好吃是老百姓的不二選擇。
1、外地朋友要來鄭州,哪家正宗的豫菜好吃?
作為一個老鄭州,突然被問到這個問題,還真的感覺有些錯愕,雖然說鄭州的餐館遍地都是,但是大多都是外地經營的風味菜,不像洛陽的真不同水席,開封的第一樓包子,這些地域美食具有明顯的城市美食特色標簽。說實話鄭州的豫菜館真的不多,外地朋友要來鄭州,還是領他們去人民路吃碗合記燴面,畢竟是鄭州具有代表性的燴面館,或者是帶他們去百年德化步行街,嘗嘗老蔡記的蒸餃和餛飩,也是百年老字號。
2、鄭州正宗的豫菜在哪里可以吃到?
人們說,到北京要吃炸醬面,到上海要吃生煎包,到天津要吃狗不理包子,到杭州要吃西湖醋魚,到成都要吃擔擔面,到重慶要吃火鍋,到西安要吃泡饃,到蘭州要吃拉面,到昆明要吃過橋米線每一個城市的美食都是這個城市的標志性符號,每一道美食留給人們的都是關于這個地方美好的記憶,那,來鄭州吃什么呢?鄭州地處中原,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三千六百年的歷史,現在是河南省會。
提起鄭州的美食,人們自然提到燴面,鄭州的燴面館分布于鄭州的大街小巷,那湯,那面,那菜都有特殊的味道,每一個燴面館都有特殊的氛圍,不論春夏秋冬,燴面館的生意總是興隆,從街頭小店,到高檔飯店,燴面成了人們的家常便飯。一碗燴面體現了鄭州人的性格,便宜、實惠,好吃是老百姓的不二選擇,不需要七碟八碗,一碗燴面便可吃飽。
燴面有湯、有面、有菜,三位一體、合而為一,體現了一種簡單實用的和合文化,合記燴面當然,鄭州不只有燴面,還有其他。最能代表鄭州特色的人稱“老三記”,即合記燴面、葛記燜餅、蔡記蒸餃,現在蔡記蒸餃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葛記燜餅生意還算紅火,合記燴面也常被人提起,但已失去了往日輝煌。作為后起之秀,蕭記燴面以新的經營理念逐漸打出了自己的名氣,
當然,還有豫菜。傳統豫菜以開封為代表,現在的新豫菜則以鄭州為中心,鄭州本地能做豫菜的地方,我以為東邊紫荊山的河南飯店,西邊伊河路上的嵩山飯店。一個離省委近,一個離市委近,都是政府的窗口,里邊一定有能做豫菜的好廚師,兩個飯店從環境上無可挑剔,從飯菜衛生和質量上也都信得過,是中規中矩的飯店。但在特色上就略欠一籌,也不是老百姓能夠經常光顧的地方,
因此,它的親和力也就差一些。葛記燜餅作為工薪階層,要吃到正宗的豫菜,一定要到清真飯店,隴海路上的蘭馨閣,高新區的鴻源齋很正宗,味道不錯,里邊的一些菜不妨品嘗一下。這兩個飯店的牛肉、羊肉、燒雞很有特色,而且都是老式做法,是正宗的豫菜風味,到這樣的飯店主要是吃它的幾個傳統的特色菜,比如豆腐絲、肉絲帶底、元油肉、小蘇肉、酸辣廣肚、扒羊肉、蔥燒海參、黃河鯉魚等。
到這樣的豫菜飯店吃了以后,你再到川菜、湘菜館、杭幫菜嘗嘗,感覺還是不一樣,其他地方的菜雖然有特色,偶爾吃一下也很過癮,但不能經常吃,經常吃就會出問題,而鄭州的豫菜,特別是以正宗老式做法做出的菜,看起來沒什么特殊的地方,但五味調和恰如其分,吃過之后感覺很舒服,這就是典型的河南特色,此之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吃外地菜,就像一年之中過幾個節,可以調節一下,但不能天天過節,這樣人受不了,要是過日子,還是要平平常常的家常菜,看似平淡無奇,但對人卻有好處。鯉魚焙面關于豫菜的特色,“合記燴面”創始人趙榮光的徒弟、二廣餐館的主人王平和老先生說,廣東菜是鮮,杭州菜是甜,四川菜是辣,東北菜是酸,很多人抱怨河南菜沒特色,認為這是制約豫菜發展的關鍵所在。
王老認為,豫菜不是沒特色,而是我們對自己的特色沒有認識,他說,豫菜的特色可有用八個字概括:“中和五味,以咸為主”。在我看來,這正是中原文化的體現,中原文化講究的就是中和、中庸、中道,因為具有包容性,才顯示出他的博大;因為它不偏激,才能被四面八方的文化認可,但“中和”并不是沒有特色,“咸”就是豫菜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