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湘東之戰的經驗,孫權也真干得出來。會孫權帥兵西過,朝議以樊、襄陽無谷,不可以御寇,史書記載,孫權出巡請于禁并行,孫權大宴群臣眾將也請于禁上座,一度引發孫權臣屬對于禁斥責,謝邀,在赤壁之戰以后,曹操、劉備、孫權三家共分荊州,劉備占領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南郡,孫權占領江夏,曹操占領北邊的樊城和襄陽。
1、假如你是襄樊之戰前的孫權,你怎么規劃戰略?
其實歷史上孫權采取的戰略就是昔年魯肅給他設計“榻上策”。榻上策是200年魯肅提出,概括說就是四點:1.曹操不可滅;2.漢室不可興;3.盡占長江以南;4.等待天下有變,前兩條是說天時在曹操,讓孫權不要輕易被忽悠。既然曹操不好打,那么就要看第三條了,盡占長江以南,這樣自己才能尋求平穩發展,而歷史上孫權出兵南郡正是基于這個戰略,南郡在揚州的上游,如果不是自己掌握,那么相當于命脈交給了別人。
2、孫權是如何對待襄樊之戰投降的于禁的?
于禁是曹操部將,治軍嚴謹、勇武過人,隨曹操東征西討,屢立戰功,曹操稱贊他勝過古代的名將。公元219年,蜀漢鎮守荊州的關羽出師北伐,于禁奉曹操將令率軍增援曹仁,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歸降。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斬殺,于禁為吳軍所釋,孫權為修好曹操,對于禁禮遇有加。史書記載,孫權出巡請于禁并行,孫權大宴群臣眾將也請于禁上座,一度引發孫權臣屬對于禁斥責,
3、襄樊之戰,孫權如果不幫曹操,關羽能否打敗徐晃和張遼?
這個問題有個BUG。張遼是在孫權向曹操遞交投降書,曹操確認孫權不會偷襲合肥后,才被調往襄樊的,并且張遼還沒到襄樊,關羽就退走了。所以如果孫權不偷襲關羽,張遼根本不會參戰,而關羽的對手也只有徐晃一人,碰不到張遼。關羽圍曹仁于樊,會權稱籓,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遼與太祖會摩陂,
——《三國志·張遼傳》那么,孫權如果不偷襲,關羽能不能打敗徐晃呢?我個人覺得,打敗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徐晃退走的可能性很大。先復盤一下當時的基本情況,曹魏方面當時有三個優勢,六個困難。優勢一、樊城仍然在手,關羽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并非易事,優勢二、徐晃小挫了關羽,暫時摁住了關羽擴大戰果的勢頭。優勢三、第二批增援已在路上,曹操當時已經派出徐商、呂建、殷署、朱蓋等將領援助徐晃,與關羽交戰困難一、中原流民四起,梁、郟、陸渾百姓起義,攪得曹魏腹地戰亂不斷,
困難二、曹操身體不好,無法親征。并且曹操沒過多久就病死了,他死后,軍紀極差的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搞得軍中騷動不止,困難三、當時北方爆發了瘟疫。困難四、南陽、潁川百姓“藏竄觀望”,導致襄樊一帶沒糧食,曹仁和徐晃都是縮衣節食在跟關羽在死磕,困難五、涼州張進、黃華等人叛亂,西北不穩定,曹魏無法調西北邊軍增援襄樊。
困難六、孫權的牽制,孫權不出兵,曹操就不敢調徐州的兵力增援。籠統的說,當時徐晃沒有足夠的糧食,無法在襄樊做長期堅持,而曹操受限于內部各種煩心事,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給予襄樊足夠的支持。因此曹操才動了放棄襄樊的想法,關羽當時有兩個優勢和兩個困難。優勢一、雖然在樊城外圍被徐晃擊退,但關羽仍以水軍在漢水,與曹軍均勢力敵,他可戰可退,握有戰略主動權,
(曹軍當時沒有水師)優勢二、漢中與襄樊有漢水相連,劉備從漢中出發,經漢水,可以與關羽夾擊襄樊。并且漢水航道基本在劉備控制區域內,不用擔心被曹操截斷退路,困難一、關羽兵力不夠。關羽軍隊被漢水分為南北兩部分,除了圍困襄樊的兵力外,還有大量軍隊在運送被俘的于禁七軍,這也是為什么關羽只能拼湊五千人與徐晃交戰,慘被徐晃擊退的原因。
困難二、關羽后勁不足,圍困襄樊時,關羽也出現了糧草不濟的問題。籠統的說,關羽當時面臨的情況比徐晃稍微好一點,他雖然也無糧,兵力也不夠,但由于有水軍,他可以輕松退回南郡,稍作休整后,還可以再次殺到襄樊,這種進退自如的優勢是徐晃不具備的,當時大致的情況就是這樣了。關羽吃不掉徐晃,而徐晃也吃不掉關羽,這是第一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