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境內有“小峨眉山”,葬在這里,仿佛葬在故鄉。夏王朝建立后,屢次遷都,基本都在河南境內,離開了堯舜禹建過都的晉南地區,在河南境內到底有過幾個都城,除已經發掘的二里頭等遺址已確認外,真它還有待發掘考證,據蘇轍的敘述,蘇軾選擇葬在“嵩山下”,并未明指郟縣。
1、陟縣在哪里=d歸屬省?
武陟縣地處豫北懷川平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與鄭州隔河相望,屬焦作市,是焦作市的南大門,與省會鄭州隔河相望。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4°C,年降水量575.1毫米,無霜期211天,武陟夏屬冀州,春秋置懷縣,秦易名武德。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2、歷史上的夏都是在山西還是在河南?
要了解夏都,要先從堯、舜、禹說起。堯都平陽,在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之南約十多公里之陶寺,己發掘,無疑問,但從發掘狀況看,城壕溝內死人頗多,零亂疊壓,骨傷頗多,說明發生過戰爭,舜的繼承并不象人們傳說的那么和平。正因為城垣的毀壞,舜遷都至蒲坂(今山西運城市下屬縣級市永濟市蒲州鎮),此史學家均無異議。而蒲坂近黃河,常遭水患,因而才命大禹父子治理水患,
禹繼承舜帝位后,將都城東遷一百多公里至安邑(今山西運城市夏縣禹王城遺址,這也是夏縣縣名的由來),遠離黃河,安邑地勢較高且平坦。所以史記中禹都安邑是確切的,史學家也無異議,夏王朝建立后,屢次遷都,基本都在河南境內,離開了堯舜禹建過都的晉南地區。在河南境內到底有過幾個都城,除已經發掘的二里頭等遺址已確認外,真它還有待發掘考證,
3、蘇軾為何葬在河南郟縣?
蘇軾一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家在西南的他,去過西北的鳳翔,到過東北的密州,北方的定州,東南方的徐州、杭州、揚州、蘇州、湖州,還曾希望定居常州,結果偏偏選擇葬在名不見經傳的汝州郟縣,這是為何呢?難道,僅僅因為郟縣有類似蘇軾故鄉的“小峨眉山”?據蘇轍的敘述,蘇軾選擇葬在“嵩山下”,并未明指郟縣。而蘇軾葬于郟縣,除了它位于嵩山腳下,風景絕美,境內有山類似故鄉峨眉山之小峨眉山,
蘇轍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說,蘇軾本希望葬于眉山父親蘇洵墓旁,只因山長水遠,沒法歸葬故鄉。而郟縣境內有“小峨眉山”,葬在這里,仿佛葬在故鄉,這種說法,挺文藝,不過,更深層的原因顯然不在此。更深的原因是郟縣特殊的地理位置,蘇軾研究《周易》,著有《東坡易傳》,他知嵩山一帶,風水甚好,所謂“土厚水深”,如葬于此,子孫定會繁盛,
故而,選擇葬在嵩山之下。嵩山一帶,最好的一帶,多半被趙宋皇族,王公貴族占據了,郟縣風水尚佳,低調但不失為寶地,故而成了蘇軾兄弟意中的長眠之所。之所以選擇郟縣,而不選擇鄭州和許昌等,很大原因在于郟縣與京城汴京特殊的距離,郟縣距離汴京不遠,子孫在此蕃息,距離政治文化中心較近,能夠方便獲取生存發展的資源。這是蘇軾兄弟不愿歸葬四川的最大原因,
【2013年初訪郟縣三蘇園時所拍照片】郟縣距離汴京又不是特別近,中間隔著許昌,這使得郟縣又比較安全。徽宗崇寧黨禁時,蘇家子弟被禁止到京畿四輔之地,如果選在鄭州和許昌,一旦政治迫害繼續,蘇家子弟將又要流離失所了,蘇軾身后,新黨依舊把持朝政,但對蘇轍等人并未繼續進行殘酷的打擊,因此,蘇轍閑居郟縣與汴京之間的潁昌府(即今許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