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渙是屬地的第一位進士,蘇軾蘇轍兄弟倆從小就將伯父視為自己的偶像,伯父的勤奮上進,給了兄弟倆莫大的鼓舞。當時的科舉考試有著固定的規矩形式,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套路,要想高中,必須得摸清套路,蘇洵雖然發憤讀書后成效顯著,但過高的才氣與創造力,有時候反而成了科舉考試的障礙。
1、你的先輩是從哪里遷入四川的?
湖廣填川時,大多數遷徙到四川的人,必須先到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集合,然后再由官府登記分配,就像是一個移民中轉站,所以,大多數的川人都以為祖上來自麻城孝感,其實未必!歷史上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之說!潼南塘壩王氏家族(含周邊遂寧、安岳、大足、銅梁、合川的部份王氏)的字輩:一仲國正大,文學啟洪先;祖宗維澤裔,永世胤朝元。
自1744年始修入川族譜,一仲兩輩實未入川,因當時各方面條件簡陋,況且文化有限,所修族譜甚簡,再則年久失修、族譜殘缺,曾誤傳是“三槐堂王氏”,而2015年重修族譜時經專業小組人員去鄂湘贛實地走訪查譜考證,核實屬“廬陵太原王氏-贛湘王氏”。祖居太原,唐僖宗中和年間(約在公元883年)從山西太原經蜀入贛,初居廬陵(今江西吉安),
后代某支在“江西填湖廣”時西遷湖南邵陽,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30年),二十七世祖國璽、國銘、國璉及堂兄弟國治從湖南寶慶邵陽仁鳳都經湖北麻城孝感徒居入川,國璽、國銘、國璉落業于潼川府遂寧下安里(即今重慶潼南塘壩),鼎足而居,后代人丁繁茂,在川渝開枝散葉,有遷居于云貴湘鄂粵贛皖者;國治落業于安岳龍臺。重慶湖廣會館有族譜可查,
2、唐宋八大家,蘇氏父子占了3個席位,蘇家到底有著怎樣的家學淵源?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位優秀散文家的合稱。八大家中,蘇氏父子占了三個席位,人稱“三蘇”,分別是蘇洵、蘇軾、蘇轍,北宋時期大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才識》中寫道:“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一門三文豪,“大蘇”蘇軾的文學成就最高,最為大家熟知;“小蘇”蘇轍官做的最大,政績斐然;而他們兩個的父親“老蘇”蘇洵,其所著的《顏書四十韻》等名篇,歷來被當做經典傳誦,他作為父親的成功,更是為人稱道。
眉山,古稱眉州,兩宋期間,眉山共有886人考取進士,史稱“八百進士”,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進士之鄉”。這個“進士之鄉”眉山,就是蘇洵父子的故鄉,但是蘇洵卻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個沒有進士資格的文學家,《三字經》里有這么幾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我們從這幾句中可以知曉,蘇洵二十七歲之前,讀書并不認真,所以他十八歲時鄉試沒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鄉試沒中,蘇洵干脆就徹底放飛自我不讀書了,從此,游山玩水就成了青年蘇洵生活的主旋律,不少同鄉人問蘇洵的父親蘇序為什么不對蘇洵嚴加管教,蘇序答:“犬子年幼,心性未穩而已,何必擔心?洵兒特立獨行,定非凡人,倘加以磨煉,定有出頭之日。蘇家在眉州,有不少良田,蘇序不像別家那樣大量種植稻米,他也不儲存稻米,還以米換谷,在自家谷倉中存了三四萬石之多,鄉人們都不知道他為何這么做。
后來,荒年歉收,蘇序開倉散糧,先給他自己的近族近親,然后才輪到他妻子的娘家人,再后給他家的佃農,最后給同村的貧民,這時鄉親們才知道他當初為什么廣存稻谷——因為稻谷可藏數年,而稻米天潮時則易霉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蘇序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并且熟悉農業知識,同時樂善好施,但他的優良品質,遠不止此,他的個性和人品對后代同樣影響深遠,
蘇序去世時,蘇軾十二歲,多年之后,深愛爺爺的蘇軾,曾請求同門曾鞏為爺爺書寫了一篇墓志銘。曾鞏在《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序)墓志銘》中寫道:“為人疏達自信,持之以謙,輕財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蘇序的兒子蘇渙和蘇洵后來都成了當地的名士,“三蘇”的作品更是流傳千古,著實給蘇序老人家長了一把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