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的角度來看常駐人口還是在凈流入,深圳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底,深圳常駐人口為1252.83萬人,比2016年底,激增62萬人,比2016年增加量多增了9萬人,顯示深圳對人口較強的吸引力。經濟增長,2017年前三季度,深圳最高,8.8%。
1、100年前上海是縣城,40年前深圳是漁村,哪些方面顯示一個城市擁有光明的前景?
謝邀!城市作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聚集地與發祥地,它的形成是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的。在中國古代,群雄逐鹿中原,因為那時候的中原大地,物產豐茂,交通便捷。這些對于以農耕為主的封建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妨看看歷朝歷代用來做都城的地方,如西安、洛陽、北京、南京等,不僅地形上虎踞龍盤,戰略意義突出,交通上更是四通八達。
而那個時候,沿海地區是處于“海角天涯”的蠻荒之地,那里的居民也被稱為蠻夷。蘇東坡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雖自得其樂寫詩云“日啖荔枝三百顆,甘愿長做嶺南人,”但那時候的嶺南確實不是如今的繁華珠三角。后來他被宋徽宗大赦北還死于途中,可見當年確是生產生活是相當落后的。但是,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海運逐漸繁榮起來,
這些以英國、西班牙等海上霸主力量為代表的勢力開始尋找新大陸,建立殖民地。中國也未能幸免,兩次鴉片戰爭帶給我們屈辱,同時也轟開了我們的國門,廣州、寧波等沿海港口被強迫成為通商口岸。而上海由于地處長江口,非常有利于列強的軍艦出入,于是被瓜分成一個個租界,慢慢的也就形成了海派文化,深圳的機遇來自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同時也因為它特殊的地理區位:和香港只有一河之隔。
由于特殊原因,當時的中國幾乎90%的對外貿易是通過香港中轉的,因此,毗鄰香港的小漁村深圳(那時候應該是寶安縣)抓住歷史機遇,創造了深圳速度,締造了一個奇跡般的新特區!總結來看,在工業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地理位置確實決定著一個地方的發展情況。如今的全球貿易,海陸空三種方式里,海運的價格便宜,體量大,這就決定了沿海地區的發展要明顯優于內陸地區。
拿美國來說,也許它的強大有諸多因素,但它的地理位置的確是相當不錯的,一邊靠著太平洋,一邊依著大西洋。看看我國的西部地區,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矗立在那兒,還有背部的沙漠,所以我國東西部差距大也是不可避免的。當然,一個地方要發展的好,光靠海邊也是沒用的,我們可以看看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地區,這些城市集群都有一個共同點:以超大城市為龍頭,輻射整個地區。
2、京滬人口現40年來首次減少,深圳激增62萬,深圳房價增長潛力是否比京滬更大?
我認為增長潛力是比京滬更大,具體從人口,供給,需求,市場調整深度,政策和戶籍等維度給你做個分析。第一,從人口的角度來看常駐人口還是在凈流入,深圳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底,深圳常駐人口為1252.83萬人,比2016年底,激增62萬人,比2016年增加量多增了9萬人,顯示深圳對人口較強的吸引力,在四個一線城市下面,深圳依然是人口凈流入的城市。
北京是在趕人,上海也在控人口,廣州深圳還在吸引人,深圳就更是敞開大門引進高端人才,2015、2016年增加的人口有113萬,從2017年年中的數據顯示,深圳人口結構相對年輕,人口增長空間仍然較大,常住人口平均年齡為32.5歲。在四個一線城市下面,深圳是人口最年輕的城市,年輕人才有購房能力和購房需求,所以如果按照人口中潛在購房人口系數來看,深圳是購房需求最強的城市,
經濟增長,2017年前三季度,深圳最高,8.8%。深圳也是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恒大都從廣州搬到深圳來了,第二,從需求端來看,1、如果從第一次調控算起,到今年3月,滿2年,如果第二次調控算,到今年10月滿2年,本地的首次置業需求,積累2年后,手頭攢100萬首付的人可能又有一批了,觀望一段時間后會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