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牌坊三次改頭換面1931年,在街口的勸業場(珞珈山路近武羅路)豎立了一座四柱三間山的木結構建筑牌坊但次年被龍卷風摧毀,武漢大學正門: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八一路299號,后來部門重組為武漢大學,武大門口的國民武漢大學是曹煉寫的,武漢大學之前的名字是“全國武漢大學”(1928),這個牌坊是武漢大學最早的牌坊;1937年,武大在原址上修建了鋼筋混凝土飛騰式牌坊號。
武漢大學正門: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八一路299號。武大牌坊三次改頭換面1931年,在街口的勸業場(珞珈山路近武羅路)豎立了一座四柱三間山的木結構建筑牌坊但次年被龍卷風摧毀。這個牌坊是武漢大學最早的牌坊;1937年,武大在原址上修建了鋼筋混凝土飛騰式牌坊號。四根八角柱,表示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柱頭上的云紋和背面小篆寫的“文法、理、農、醫”六個大字;1992年,為迎接建校100周年,武大在八一路校門處,以民國舊門為基礎,新建了一座大門牌坊。舊的牌坊仍在原址(珞珈山路近武羅路),于1993年教師節前竣工。后于2012年拆除;2013年,八一路新大門牌坊竣工。
最初是張之洞創辦的自強學堂。后來不斷改建,后又停辦,但隨著后期經濟發展,又重新建立,設立了很多分學院。后來部門重組為武漢大學。其中最著名的是1913年改名國立五岔口師范學校,后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也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
3、武大門口的武大門口的國民武漢大學是曹煉寫的。武漢大學之前的名字是“全國武漢大學”(1928),以前中文的書寫順序是從右到左,所以按照今天從左到右的習慣,就變成了“學大人物,武力建國”,大方,意味深長,巧妙。“向偉大的吳曼·郭利學習”這一奇妙的巧合,最早是由武大副校長吳昱瑤教授于1950年提出的,關于“師夷長技以制夷”,一般有兩種理解。“學一個大人物,武力建國”就是要像漢朝那樣武力建國,讓人想起“使我強大者,必受遠罰”的豪邁宣言,另一種是連接“大漢武”,成為“武帝那樣的國家”。不言而喻,梁武帝是一個有才華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