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然最具文化特色的是少林寺和陳家溝的太極拳。雞蛋撈面可以說是河南人夏天比較常吃的一種做法,根據(jù)我平時在這里生活所見,撈面是一種不帶湯的面條的做法,例如河南糊涂面、羊肉燴面、蒜面條、疙瘩湯等等都是河南的家常特色面食,只不過因為賣相不好的原因,以至于就河南的羊肉燴面讓大家知道了,而糊涂面、蒜面條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1、河南燴面是哪里流傳過來的?
關(guān)于河南燴面的發(fā)源,有一個傳說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相關(guān),但這類傳說太多了(比如最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最后都被證明是假的。目前已經(jīng)很難考證,因為相關(guān)歷史文獻(xiàn)中并無記載,但我們從河南最著名的兩個燴面發(fā)源地卻能找到相關(guān)一些資料,一個是鄭州,一個是方城。從鄭州來講,最著名的非合記、蕭記莫屬,其中,在蕭記燴面的記載上,創(chuàng)始人蕭洪河原是鄭州國營長春飯店做伊府面的師傅,是從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靈感,將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的海參、魷魚加入羊肉燴面中,稱之為三鮮燴面。
而合記燴面則講述了其傳奇色彩,據(jù)說是合記老板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開店,一天八路軍來面館吃面,恰逢日軍飛機來轟炸,在躲避轟炸過后,面就涼了,老板靈機一動,將涼面投入沸滾的羊肉湯里面稍煮片刻,盛起,吃之令抗日將士大悅。老板始知,用羊肉湯來燴面,其境甚佳,于是,合記燴面就誕生了。因此河南燴面還有一個名稱叫抗日面,
從上面兩個記載來看,燴面應(yīng)該是近代的做法,特別是鄭州作為一個新興城市,在設(shè)立省會之前在全國基本是沒有什么名氣的。而下面方城燴面的來源則能從側(cè)面證實一下燴面的由來,它也是講述了日本人侵華期間,一飯店的倆年輕人被炸掉的房屋掩面,其中一個醒來后餓的不行,正好他們被炸的地方是飯店廚房,高湯、羊肉、粉條、木耳、金針還有鵪鶉蛋都有,于是就著沒炸掉的鍋臺做了一頓飯充饑。
而當(dāng)?shù)匚墨I(xiàn)也記載了方城在上世紀(jì)39年至40年被日軍轟炸的歷史,民國三十四年秋八月,日本投降。在方城縣全城歡慶的煙花里,在孔廟的舊街上碗香居的原處,一家飯鋪隆重開業(yè),紅綢繞邊的黑底金字匾額上赫然寫著四個大字:方城燴面!大門上一幅對聯(lián)寫得好,上聯(lián)是:一碗飯饃菜湯齊全;下聯(lián)是:全國人老中青喜歡;橫批:日本滾蛋!綜合來看,由于河南沒有知名的菜系,加上與其說是河南燴面,倒不如說是鄭州或者方城燴面更恰當(dāng)些,因此這道面應(yīng)該是一種以前底層生活居民的用餐,從其配料來看更像是過節(jié)時改善生活時吃的,因此起源已經(jīng)很難探究,倒是兩個關(guān)于抗日的傳說給這道面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
2、河南蒜面條的做法是什么?
河南的蒜面條其實跟河北的麻將面如出一轍,只不過蒜面條里沒有麻醬罷了。顧名思義,蒜面條的靈魂就是手搟面與蒜汁,把手搟面與蔬菜煮熟后,過一下水盛到碗中,然后再澆上調(diào)配好的蒜汁攪拌均勻,就可以開吃了,這要是再放點麻醬不就是麻醬涼面嗎!說到面食很多人都會想到山西、陜西的面食,其實河南的面食一點都不遜色于它們。
例如河南糊涂面、羊肉燴面、蒜面條、疙瘩湯等等都是河南的家常特色面食,只不過因為賣相不好的原因,以至于就河南的羊肉燴面讓大家知道了,而糊涂面、蒜面條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接下來小寶就給大家分享蒜面條的做法,反正現(xiàn)在大家在也是閑著,在家砸蒜也算是一種消遣吧。【河南蒜面條】食材:手搟面、大蒜、辣椒面、應(yīng)季蔬菜做法:準(zhǔn)備適量的面粉倒入面盆中,然后用涼水將面粉和成面團,面團要軟一些,然后將面團醒半小時左右,
把面搟成一個大餅狀,大概硬幣厚,不能太薄,然后切成寬一點的長條,并用手將面條稍微扯長一些。鍋中燒開水,倒入扯好的面條,面條快熟的時候,倒入適量菠菜煮熟,面條與菠菜撈入碗中,冬天可以不用過水,夏天過涼水吃很痛快。在醒面的時候調(diào)制蒜汁,將一頭蒜剝皮,然后放入蒜臼里,再放入適量的鹽與辣椒面,然后將蒜搗成蒜泥后,倒入碗中,
往盛放蒜泥的碗中倒入適量的涼白開,再放入適量的醋,最后再滴上點香油,攪拌均勻即可。把適量的蒜汁倒入盛放面的碗中,攪拌一下就能開吃啦!小寶侃:硬面餃子軟面條,所以面團要揉的柔軟一些面團醒的時間足夠,才能更勁道,起碼要半小時左右面團不能搟得太薄,否則切成的面條容易斷,面餅搟成硬幣厚剛剛好面條切寬一點,并且再拉長一些,是為了讓面條更容易掛上蒜汁,容易入味一些,就像陜西的油潑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