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政治理想,短暫的人生悲嘆,強烈的個性,濃厚的悲劇色彩,構成了時代的風貌“建安風骨”(又叫“韓偉風骨)”,建安風骨:內容上是建安時代的忠實記錄,繼承和弘揚了漢樂府民歌的求實精神,有所創新;是建安詩人對自己平定戰爭、重建社會安寧愿望的精神寫照所表達的建安詩人慷慨建功。
“曹操總是愁容滿面,曹丕雍容華貴,曹植才貌雙全”(袁興培《中國文學史》)建安漢獻帝年號(1996-220)。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作品,反映了社會動蕩和民生疾苦,同時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抱負。崇高的政治理想,短暫的人生悲嘆,強烈的個性,濃厚的悲劇色彩,構成了時代的風貌“建安 風骨”(又叫“韓偉風骨)”。魏國統治者曹氏父子都熱愛并獎勵文學,廣招文士,身邊聚集了許多文學家。他們直接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掀起了詩歌高潮。
建安風骨的特點和背景,正如《文心雕龍·時間系列》中所評論的那樣:“時看時,雍容華貴,好物散于世,風衰俗怨,志深筆長,所以輪廓豐富。”比如曹操。然而,曹操的短歌、焦樹壽、曹植的《白馬王彪》和雜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而復雜的思想感情。特別是曹植的《王彪換一匹白馬》,分析了皇室內部殘酷斗爭中的悲憤,是現實主義與抒情性相結合的杰作。曹植尤其擅長五言詩。他在曹操“清雅”的基礎上更注重“優言”和“奢行”,從而使五言詩更加繁榮。曹丕的《葛炎行》是歷史上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律詩。
3、 建安 風骨的思想內容是什么?建安風骨:內容上是建安時代的忠實記錄,繼承和弘揚了漢樂府民歌的求實精神,有所創新;是建安詩人對自己平定戰爭、重建社會安寧愿望的精神寫照所表達的建安詩人慷慨建功。在藝術上,把樂府舊題的四言雜文敘事詩,改成曲調舊調內容新或新題的五言抒情詩;語言從簡單蒼勁,趨向華麗;大部分作品都表現出一種寬厚、悲涼、清新、蒼勁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