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在除夕吃團年飯時都要放鞭炮,這是有傳說的,主要是驅除怪獸和邪惡,還有就是為了喜慶,大年初一也要放鞭炮,寓意向往美好生活。用豬肉做餡,加淀粉,豆腐等一起做成肉糕,是我們那里過年必備的一道佳肴,最近幾年,可能是出于安全和環保的考慮,在城市里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違者罰款,農村里的管理沒有這么嚴,只要你高興,春節期間想怎么放就怎么放,記得是去年春節,我們老家的一戶有錢人家,買了30多萬的煙花爆竹來玩,富人的世界不懂,貧窮限制了想象。
1、過年放鞭炮的習俗是怎么來的?過年為什么要放鞭炮?
在今天,放爆竹已經成為一種歡樂的象征,在春節風俗形成的時代,先祖們眼中的自然力,是那樣強盛而神秘,人們只是感覺到它的存在,無從把握,更不用說控制和利用它;人們只能試圖趨利避害地適應它。在這辭舊迎新的時間節點,驅邪祀福自然就更加重要,就說爆竹,在《荊楚歲時記》開篇就說:“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
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這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爆竹、燃草,其目的就是驅逐山臊,按《神異經》的說法,山臊是西方山中的一種怪物,只有一尺來高,一足,雖然矮小,可它不但不怕人,而且能令碰上它的人生病。不過人也摸到了它的弱點,是害怕竹筒燃燒爆裂時發出的噼啪聲,所以人們就以草點火、燃爆竹筒來驅趕它,
有些民間故事中,說“年”是個兇殘的怪物,每到冬殘歲盡就要出來吃人,就是由山臊之說演變而成的。有人以為爆竹、燃草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庭燎”,庭燎見于《詩經·小雅·庭燎》,指官員早朝時,宮殿中所燒的照明的火炬,由麻秸等扎成。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庭燎是皇家的禮儀,尋常百姓不能隨便攀附,但在火藥發明之前,爆竹名副其實就是以火燒竹筒,令其爆裂發出響聲,所以唐代人又稱之為“爆竿”。
以火藥制爆竹,最初仍是將火藥裝入竹筒,以加強燃爆的聲響,所以爆竹之名沿用至今,南宋詩人范成大寫過一首《爆竹行》:“歲朝爆竹傳自晉,吳儂改用前五日。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退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百聲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馀威可驅癘。屏除藥里添酒杯,晝日嬉游夜濃睡,”他認為新年爆竹始于晉代,而吳人提前五天就開始這項活動。更重要的是,從這首詩中,今人可以得知當時爆竹的具體情形,除了任由其燃爆之外,也可以像詩中所說的那樣,當竹筒燒透將爆時,由人將竹筒從火中取出,在階石上擊碎,發出爆響,而竹筒的碎片,還可以疊放床底以驅癘。
2、湖北過年有哪些習俗?
謝謝邀,湖北過年的時候習俗可多啦!從臘月二十就開始忙年了,做臘肉,臘魚,熏香腸。買年貨,人們一般提前一個星期就去買年貨,有句俗話說,有錢不買臘月貨,說的就是越是快過年的時候,好多東西都漲價了,所以,人們就提前幾天就去置辦年貨了。到了臘月二十六,就開始炒瓜子,炒花生,過了這天,就不能炒了,因為我們這里又有一句俗話,叫七不炒,八不鬧。
人們在二十七之前就把要炒的東西就炒好了,二十七,打豆腐。我們這里農村的一般都是自家做的柴火豆腐,自家做的柴火豆腐味道更好,多的可以用來做熏豆干,還可以用來做肉糕,二十八,做肉糕。用豬肉做餡,加淀粉,豆腐等一起做成肉糕,是我們那里過年必備的一道佳肴,孩子們在肉糕做好的那時候,不用吃飯,就吃一塊肉糕,那滋味,久久不能釋懷。
到了二十九,一年的重頭戲就來了,燉豬頭,現在有很多人們豬頭都是拿來蒸熟的,這樣的話,豬頭的油脂都流出來了,蒸出來的豬頭更好吃,肥而不膩,順便把豬蹄,豬肚子,豬尾巴一起蒸熟了,家里來客人了,直接可以做的吃。到了年三十兒,孩子們早早的洗完澡,換上新衣服,打開電視,一邊看著《一年又一年》,一邊等著吃年夜飯,
等年夜飯做好了,大人們開始接已故的親人們回來吃飯,給他們斟酒,燒紙錢。等紙錢錢完,人們就開始吃年夜飯了,一家人坐在一起,一邊看春晚,一邊吃團圓飯,吃完年夜飯,小孩子們看電視的看電視,做游戲的做游戲,大人們一邊吃著瓜子,一邊說說笑笑等著新年的鐘聲敲響,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前,人們要把家里的地掃干凈,吃的水都貯備好,換下來的衣服都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