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青山已經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了天空……借時間飛逝反襯彈琴之高妙誘人,詩在贊美琴聲美妙的同時,也寓有知音難求的感慨和對故鄉的眷戀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清脆、流暢的琴聲漸遠漸弱,和薄暮的鐘聲共鳴著,這才發覺天色已經晚了:“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下面一句“余響入霜鐘”也是用了典的。“霜鐘”關于《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霜鐘”二字點明時令,與下面“秋云暗幾重”照應。“余響入霜鐘”,意思是說,音樂終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絕,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列子·湯問》里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用“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形容洞簫的余音。這都是樂曲終止以后,入迷的聽者沉浸在藝術享受之中所產生的想象。“余響入霜鐘”也是如此。清脆、流暢的琴聲漸遠漸弱,和薄暮的鐘聲共鳴著,這才發覺天色已經晚了:“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天空。感覺時間過得真快
2、結合全詩談談聽蜀僧濬彈琴第四聯的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_百度知...我綜合了樓上的回答……李白在聽蜀僧彈琴時忘了時間,沉醉在那極富感染力的琴聲中久久不能自拔。不知不覺中,青山已經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了天空……借時間飛逝反襯彈琴之高妙誘人,全詩一氣呵成,勢如行云流水,明快暢達。詩在贊美琴聲美妙的同時,也寓有知音難求的感慨和對故鄉的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