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傳播文化的藝術形式。說書人說書的地方被稱為“講古場”,二、說書人如何說書1.道具說書人的道具主要有桌椅、折扇和醒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這類的章回體小都是說書的經典曲目,深受民眾喜愛,說書人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總是吊足了聽眾的胃口,讓人欲罷不能。
1、古時的說書人是如何說書的?
古時的說書人是如何說書的?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簡單了解說書這一獨特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一、什么是說書說書在宋朝開始流行,說書也叫講書、評書,古代稱為說話,在廣東和閩南等地區俗稱講古。閩南的說書人被稱為“講古仙”,仙,是“先生”的諧音。說書人說書的地方被稱為“講古場”,二、說書人如何說書1.道具說書人的道具主要有桌椅、折扇和醒木。
清末民初,說書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穿長衫坐在桌子后表演,以折扇和醒木為道具,到20世紀中葉,說書人站著說書,桌椅基本不需要了,折扇、醒木等道具也極少使用了。著裝也沒那么講究了,不一定非得穿長衫,折扇,在說書人手中揮舞,開開、合合,讓說書更加活潑生動。醒木,顧名思義,是說書人在開始表演或中間停歇的當口使用的一塊木塊,用來提醒聽眾安靜聽書,
2.語言及內容各地的說書人以當地方言講述各種故事,連目不識丁的聽眾也能聽懂。說書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傳播文化的藝術形式,《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這類的章回體小說,都是說書的經典曲目,深受民眾喜愛。3.表演說書人表情豐富、動作夸張,口若懸河、繪聲繪色,一個人、一張嘴,就能演繹千軍萬馬,讓聽眾如身臨其境,聽得如癡如醉。
故事最能吸引人,說書人是講故事的高手,常常會在說書高潮時留下懸念。說書人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總是吊足了聽眾的胃口,讓人欲罷不能,說書這一傳統的民間語言文化藝術,自古流傳下來。隨著電子媒體的普及和普通話的推廣,傳統的說書人已經極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在線聽書欄目的音頻、視頻,隨時可聽、可看,只是少了當年講古場說書人那種濃郁的地方特色。
2、有哪些好聽的評書?
單老的《三俠劍》和《連環套》特好聽,兩部書中的人物鮮明性格迥異,情節跌宕起伏精彩紛呈,單老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說出了兩部書的不同之處,說個笑話,老爺子在這部書里夸贊勝英黃三泰,反過來在那部書里細數他們的不是,是不是有點兒墻頭草隨風倒,吃誰像誰的感覺呢?《三俠劍》中以勝英和黃三泰師徒為主要人物的眾群俠匡扶正義除暴安良站在了朝廷官府的層面,借助官府勢力平山滅島捕盜捉賊,像竇爾敦這樣的綠林人物自然成了他們的敵人;《連環套》中的竇爾敦則是和滿清朝廷結下了血海深仇,發誓要推翻這一反動統治政權,他痛恨欺壓良善的官府以及給官府當爪牙的十三省總鏢局的一干眾人。
黃三泰這一人物形象在兩部書中都有出現,《三俠劍》自不必說肯定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但是在《連環套》中則成了外君子內小人暗下毒手的陰險之人,李家店一戰,以飛天玉虎蔣伯芳為首的眾人車輪大戰竇爾敦,但均以敗北告終,黃三泰本想坐收漁翁之利,誰成想久戰而不能取勝,便使出了甩頭一子打傷了竇爾敦,迫使竇爾敦交出了山東八大處總首領的頭銜,出走連環套,給日后盜御馬等等精彩故事埋下了伏筆,唯一遺憾的是單老只說了《連環套》的前半部,說到竇爾敦當上連環套總轄大寨主后面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