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宋江起義到底有多少軍隊呢。山東鄆城、梁山一帶至今還流傳著,大家認為梁山在全勝時期有多少人馬呢,以高俅最后出動13萬軍馬來打梁山看,梁山此時兵馬至少超過5萬人,不然也是擋不住的,宋江成為了梁山首領,梁山開始了大發展,水泊里的魚蝦,一日能夠捕獲多少,可供多少軍隊食用。
1、真實的梁山有多少人?有什么依據?
從歷史書上我們能夠看出,梁山的地理位置十分的特殊,早先被稱為鉅野澤。這里是草寇的聚居地,當年彭越幫助劉邦獲得君主地位,在輔佐劉邦之前就是鉅野澤的人,他在附近湖澤一帶打魚,至于說宋江,歷史上的確有此人物,但是與書中的人物卻是十分不一樣的,根據《宋史》的記載,宋江起義的地點在河南北部,后來起義的地點變為魯南蘇北一帶。
而且宋江手下的人十分有限僅36人,即36個首領,那么為什么到了《水滸傳》就變成一百零八位呢?郎瑛在《七修類稿》這樣解釋:“貫中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所以才有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說,施耐庵在寫小說有感于宋江起義有“替天行道”之言,對于當時那些“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自亦異于他賊也”,才將梁山36位英雄寫成108位,小說終歸是小說,我們不能當成歷史來對待。
雖然說宋江起義者的數量十分的有限,但是戰斗力量是十分強悍的,史書上稱宋江的36人能夠抵御敵軍數萬人,36人對戰幾萬人這是一種什么概念,如果其中沒有夸張的成分的話,小編已經沒有力氣吐槽敵軍的力量之若。最后宋江也的確是投降了,但是投降的原因卻跟水滸傳中描寫的不一樣,宋江投降不是迫切的想要被詔安,而是吳加亮這個重要的人物被捕了。
吳加亮是誰呢正是小說中的吳軍師,所以說宋江投降并不是自愿的。投降后的宋江在途中發現被騙,于是再次起義,只是起義被發現,最后宋江被殲滅,除了宋江以外還有幾位水滸英雄與書上寫的不一樣,我們來看一下。李逵,水滸傳中的李逵是脾氣暴躁的象征,但是李逵并不能稱得上是好漢,因為投降后在山東諸城做了宋朝守將,但最后卻投降金,
2、梁山宋江到底有多少軍隊,兵強馬壯,為何能對抗大宋朝廷?
題主這種說法,是受了文學作品《水滸傳》過渡渲染的影響,說梁山兵強馬壯,能夠對抗大宋朝廷是與史實不符的。實際上,真實的宋江起義只是北宋眾多農民起義中的一次,人數不多,規模也不大,很快就失敗了,但宋江起義的影響力較大,其事跡被后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那么梁山宋江起義到底有多少軍隊呢?根據麓風軒現在所掌握的有關材料來看,宋江最開始起事只有36人,然后發展到108名頭領,總人數大約只有幾千人,滿打滿算沒有超過一萬人!我們通過以下史料的來分析:一、宋江起義大致過程宋江起義發生在1119年,也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余州縣城池。
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云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只被焚,宋江戰敗投降了張叔夜,起義失敗。后來,在張叔夜的勸說之下,有歸順之意,張叔夜上奏朝廷,保舉宋江等人參與大宋軍隊征討方臘,將功贖罪(當然,史學家對宋江等人是否參與征討方臘還有爭議),
二、宋江最初起事的36人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是宋朝廷為解決財政困難,宣布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從而激起民憤,宋江等36人憑借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山東鄆城、梁山一帶至今還流傳著:“去時三十六,來時十八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