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建立后,又有過數次遷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遷于隞(今河南鄭州)、河亶甲自囂遷于相(今河南安陽內黃)、祖乙自相遷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遷于邢(今河南溫縣東)、祖乙自邢遷于庇(今山東菏澤)、南庚自庇遷于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于亳(今河南商丘),盤庚十四年遷于殷(今河南安陽)。
1、商丘為什么叫商丘?
商丘為什么叫商丘?中國歷史五千年,從人名、物名、地名。所有的名字都是有因果關系和起源先后的,而且都會有一段歷史或者故事,有個詞說的好“從而得名”,“從”是伊始。“得”是最終,所以說一個名稱的由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這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幾千年經久不衰的原因,下面我們說一下商丘的由來,商——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商丘是商部族的發祥地、華裔商人的起源地和中國第二個王朝商朝的建國地。
商丘這個地方是三商之源、華商之都,這就是商字的由來丘——按照丘字的查詢和歷史記載,現在意思有“丘陵”“丘壑”“山丘”等,丘也是丈量單位的一種,而從商代甲骨文開始“丘”的字體形狀為兩個小土堆,代表兩小土堆就是一個大土堆,而帝嚳之子契(閼伯)被虞舜封于商(今睢陽區)做火正,為商族人的始祖,深受人民的愛戴,仙逝之后故人們尊他為“火神”,
2、為什么安陽、商丘、鄭州、洛陽都在說自己是商都?這是怎么回事?
商都,指的是夏代商國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頻繁遷都,多因于河患和戰亂,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后五”。所謂“前”指的是從商的始祖契到成湯遷都于亳準備滅夏的這一時期,又稱“先商”時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國在這一時期共進行了八次遷都,所謂“后”就是從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到周人滅商這一時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這段時間共進行了五次遷都。
商朝建立后,又有過數次遷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遷于隞(今河南鄭州)、河亶甲自囂遷于相(今河南安陽內黃)、祖乙自相遷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遷于邢(今河南溫縣東)、祖乙自邢遷于庇(今山東菏澤)、南庚自庇遷于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于亳(今河南商丘),盤庚十四年遷于殷(今河南安陽),
3、商朝在洛陽,為什么商朝的子孫在商丘怎么回事?
首先商朝在洛陽是不準確的。我們根據商的興起與消亡分幾個階段論證,首先是商的起源。按《史記》記載,商朝的祖先契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關于這個商在哪,就有爭議。一種說法是,在陜西省商洛市,一種說法是,在河南商丘市西南。前者是劉宋裴骃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都認同的,
但西晉大儒杜預在《春秋釋地》里講:商丘為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商、商丘三名一地。后商族、商國因此而得名,若采信前者,則商是怎么完成從商洛到黃河中下游的遷徙就不得而知了。若采信后者,則商有史可考的活動范圍在商丘、洛陽、河北一帶,邏輯上就易于接受,不過,《史記》里有一句話值得注意。“成湯,自契至湯八遷,
”也就是說,從契到湯,商的大本營換了八次。這個尋找穩定適于生存的根據地的過程,可以想象很漫長,具體是哪八遷,如今已不得而知。但這帶來一個疑問:如果一開始契就被封在商丘附近,不可能八遷之后還在商丘,扯了這么多,進入死胡同了!但確定的是商的起源不在洛陽,至于八遷過程有沒有到過洛陽不得而知。其次是商王朝統治時期,
商湯的事業也是從遷都開始的。他將大本營從商丘遷到了亳!注意了,亳這個地方可跟洛陽有關系了,亳是古地名,能追溯到上古史——帝嚳就在這建都,而放到現在的行政規劃,亳就在洛陽市下轄縣級市偃師市附近,偃師市,是研究古歷史一個繞不開的地方,這里有著名的二里頭遺址。可以說在西安、洛陽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之前,偃師已經是文明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