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三歲零三個月,按理說本來該上幼兒園小班,結果一個幼兒園說她上小班太大了,剛好可以從中班上起。超前教育尤其在三四縣城市問題非常突出,如果想搞明白超前教育,應先知道什么是早期教育,作為家長,先弄清楚孩子不愿意去幼兒園真的是因為學習的知識太難嗎。
1、幼兒園超前教育該怎么辦?
超前教育尤其在三四縣城市問題非常突出。由于兒子要從外地回老家上一年級,女兒剛好要上幼兒園,就比較詳細地了解了一下老家的幼兒教育情況,結果讓我大吃一驚,我女兒三歲零三個月,按理說本來該上幼兒園小班,結果一個幼兒園說她上小班太大了,剛好可以從中班上起。再仔細了解了一下,原來這邊的孩子兩歲多就可以上幼兒園了,從中班開始就要教授具體的知識了,
比如,拼音,識字,寫字,數學加減法之類應該是小學一年級要學習的東西,在這邊幼兒園都學完了。可我兒子在外地上的幼兒園,拼音和寫字沒有任何接觸,識字也只是很簡單的一些,沒有任何要求,數學只是簡單接觸一些行列和數序概念。所以很是擔心孩子能否適應這邊的學習生活,為什么教育部三令五申的東西,在三四線城市學校都可以視而不見?當地教育局難道不了解這個情況嗎?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2、上幼兒園的寶寶,需要進行超前教育嗎?
如果想搞明白超前教育,應先知道什么是早期教育,兩者有本質的不同,如果家長不知道后者的話,你很可能把目光只定位在應試教育上面,結果就會想到超前教育。早期教育:是指從嬰兒到幼兒階段的教育,即上小學之前的早期學習,這種學習主要依托家庭教育為載體進行,部分家長會借助一些社會上的早教機構。早期教育核心主要圍繞寶寶的體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維平衡發展進行,
成長目標主要有寶寶的安全感、意志力、目標感、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平衡、力量、速度。通過上面對早期教育的闡釋,我想家長應該清楚了,早期教育并不是完全圍繞應試教育課本知識為主,而是圍繞寶寶的基礎能力進行,在韓老師多年從事家庭教育實踐過程中,我經常會遇到很多小學生有感覺統合失調現象,這種現象會從不同程度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學習、與人交往。
但是如果早期教育搞的好,可以及時解決這些感統失調所帶來的問題,再說超前教育,很多家長盡管對寶寶的成長寄于很高的期望,試圖過早讓寶寶接觸各方面的知識,但是往往容易忽略寶寶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不寶寶能力達不到時,你即便花再多的時間,再多的精力,也是徒勞,因此,理性的家長往往會專注于自身育兒理念的建立,育兒知識的積累,能夠讀懂寶寶每一年齡段的身心變化。
采取適合寶寶能接受并理解的方式進行早期教育,超前教育往往忽略寶寶的情緒和接受能力,常采用填鴨式的灌輸,而這對寶寶接受和學習知識的興趣絲毫沒有好處。對比之下,早期教育恰是在寬松的氛圍,多采用親子游戲的方式,從而使寶寶在快樂的玩耍中融入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因此,請嬰幼兒家長要謹記:寶寶在快樂的氛圍和游戲氛圍中學習,效果最好。
3、孩子幼兒園大班,哭著說不想上學,教的太難學不會怎么辦?超前教育怎么辦?
作為家長,先弄清楚孩子不愿意去幼兒園真的是因為學習的知識太難嗎?如果是的,可以和老師溝通,提前告知學習內容,在家先給孩子預熱一下,當孩子到了幼兒園后,老師講解的時候,就不會感覺太難了。這是我目前正在使用的方法,因為小班中班的時候太隨意,我根本就沒有給孩子復習過所學知識,而且也覺得孩子太小,玩最重要。結果,到了大班,孩子明顯跟不上了,尤其是識字方面,
當時我還以為是普遍現象,班里應該有不少孩子都不怎么識字。結果,和老師溝通后,原來就幾個孩子不會,沒辦法啊,趕緊補吧,結果,孩子厭煩了,畢竟,以前玩得太厲害,突然要把所有時間用來學習,孩子立馬就不干了。如此幾次拉鋸戰后,我改變了方法,現在,每天給孩子預習第二天要學的知識,有時候是利用周末把下一周要學的東西都預習一下,讓孩子有點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