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的名子在解放前一直叫襄陽,古代是襄陽郡和襄陽府等治所,名子沿用了2000多年。我嘗試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下湖北襄陽市與韓國襄陽郡的關聯,要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必須搞懂湖北省與襄陽的關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僅供參考,具體如下↓↓↓↓↓↓↓襄陽擁有3000多年的歷史,西漢朝時期設置襄陽縣,東漢朝時成為一省之中心,當時并沒有湖北省,而這個省指的是“荊州”。
1、襄陽為什么劃分到湖北省?
襄陽為什么劃歸到湖北省?要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必須搞懂湖北省與襄陽的關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僅供參考,具體如下↓↓↓↓↓↓↓襄陽擁有3000多年的歷史,西漢朝時期設置襄陽縣,東漢朝時成為一省之中心,當時并沒有湖北省,而這個省指的是“荊州”。眾所周知,我國歷史上的省是出現在元朝,此前與省平級的地方一級行政區是以州、道、路等名稱為主,
即便元朝以省代替州、道、路,但此時的湖北并非現在的湖北,今天的湖北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長江以南部分區域都屬于河南江北行省,而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和湖南等地區屬于湖廣行省。參考圖史學上關于湖北成為省級行政區的另一種觀點是源于宋朝,成為荊湖北路,但嚴格意義上并不能代表這是湖北省的雛形,首先,宋朝的湖北地界上還有一個省級行政區名叫京西南路,省會位于襄陽,統領今湖北北部、西部及其他省份部分地區;元朝是的湖廣行省也不能代表真正意義上的湖北省,雖然疆域包含今湖北近半地區,但正式名稱是湖廣而非湖北。
湖北省的開端起于清朝,官方定名為湖北布政使司,名稱看起來有些別扭,卻是今湖北省的大致雛形,清朝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將湖北“上升”至省級行政區的朝代,襄陽劃歸到湖北布政使司則是因為沿用明朝區劃制度,而明朝的襄陽屬于湖廣布政使司,因戰略地位重要,不僅歷代作為省會駐地,還是藩王駐地,能夠承擔起一省北防之重任。
2、韓國襄陽郡與湖北襄陽市為何名稱如此相近?
我嘗試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下湖北襄陽市與韓國襄陽郡的關聯,韓國襄陽郡隸屬其江原道(道相當于我國的省),位于韓國西北部,東臨日本海。從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時代(918年-1392年)開始稱“襄陽郡”,之前稱作翼峴縣(又名伊文縣),統一新羅時代被叫做守城郡(領縣),為什么在高麗王朝時代開始稱為“襄陽郡”了呢?我們看看當時朝鮮的宗主國中國的情況。
這個時期中國正經歷五代十國到南北宋的更迭,更確切的說,是南宋的生死存亡之際——宋元襄陽之戰,自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咸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失陷而告結束。
城破之后荊湖地區的成建制的宋軍降元,其中也包括一些著名的抗蒙將領,比如當時襄陽都統高達,這批宋軍被蒙元收編之后稱為“新附郡軍”(可以理解為抗戰時期日本組織的“皇協軍”)被押送到元大都,而且還“意外”的免去了死罪,這是因為蒙元這個時候準備入侵日本了,這些南宋降軍被編入征伐日本入駐高麗,并被當時高麗國王安排到了目前韓國襄陽郡所在的位置駐屯,而這批進入高麗的南宋降軍,可能剛好錯過了第一次蒙日戰爭(1274年的文永之役),繼而在朝鮮半島上落地生根。
國破山河在,南宋降軍在高麗落腳后由于對故土的思念,對駐屯地的一些地點按照故土襄陽的傳統而命名,例如湖北襄陽與韓國襄陽都有漢江、峴山、墮淚碑、鹿門寺、襄陽古城、太平樓、石橋等地方,這些南宋降軍還把相應的中原文化也帶到了朝鮮半島,例如韓國詩人金尚憲《送權縉赴襄陽郡》詩云:“習家池觀已生塵,峴首殘碑閱幾春。
3、湖北省襄陽市會不會成為省會?
不可能,目前湖北省的省會是武漢,湖北省也是盡全力發展武漢,從GDP的比重中看,武漢占湖北經濟的40%,而緊隨武漢之后的襄陽和宜昌GDP基本上都是4000億左右,而如果說武漢直轄了,襄陽有可能成為省會城市嗎?先回顧一下歷史。建國初期的1949年,武漢被提升為直轄市,當年,全國共計有12個直轄市,包括南京、沈陽、大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