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重慶地圖全貌
重慶位于東經105°17'-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四川盆地東部邊緣。轄區東西長470公里,南北寬450公里,接鄰湖南、湖北、陜西、四川、貴州等六省。
重慶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氣溫在27-29℃,日照總時數1000-1200小時,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溫潤多陰、雨熱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因此有"巴山夜雨"之說。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其北部、東部及南部分別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繞。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地面積較大。
流經重慶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公里,橫穿巫山三個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即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長江、嘉陵江穿過重慶中心城區。
8. 重慶地圖輪廓圖
簡單說來
重慶地形不好,但地理位置太好了
。
ps. 重慶市區位于四川盆地,不是山區。
詳細說來
地理位置和地形是兩個概念。地理位置一般是用來描述地理事物時間和空間關系;地形指的是地表的各種形態。
從地形上講,重慶雖地形復雜,但地質穩定,地層堅硬。
穩定的巖層讓重慶的建設成本非常低,所謂的比平原城市成本高百倍是假命題,建設成本反而低于地層松軟的沖積平原。特別是在高層建筑和地鐵等設施的施工上很容易體現。
從地理位置來講,重慶是整個四川盆地的咽喉。
重慶所在的四川盆地在在傳統漢地中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理單元,封閉而富饒,雖然坐擁天府,但四面環山對外交通困難,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說法。
既然陸路十分艱難,那么水路對于四川盆地來說,就尤為重要了。四川盆地的水系,以川江(長江四川盆地段)為核心,組以岷江(上河)、沱江(小河)、嘉陵江(下河)。這三大支流涵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其與長江的交匯處,分別誕生了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國窖酒城瀘州,以及我們今天說到的重慶。而位于最下游的重慶就扼守在這條通道的咽喉,整個天府四川的一億多人口都是其腹地,是四川盆地聯系中原的橋頭堡以及水路的必經之地,自然要在此處建城。
從發展歷史上看,重慶雖然修路比較難,但起家恰恰是因為現代交通。
在古代,整個四川盆地都閉塞,對外交通不便。而近代航運的發展,讓這一情況有了改觀。而這一改觀的橋頭堡城市,就是重慶。重慶成為國內頂級城市也就是從晚清時期開埠后開始的,隨著現代航運發展。(這一點和青島大連上海天津香港這些城市如出一轍。)
有了這一定的基礎,外加上四川盆地以及重慶市區東西兩條山脈形成的天然屏障,讓老蔣在抗戰時期把全國的有生力量集中到了重慶,重慶的的底子變得空前的厚。
解放后,重慶依靠著抗戰時期的超常累積,并且作為有著近億人口四川省的第一出海通道,經濟上,工業上,鐵路及水路運輸上都是西南地區,乃至整個中西部地區的絕對老大。
改革開放后,重慶的勢頭雖然相對沿海經濟特區有所放緩,但是由于其基數實在在中西部地區鶴立雞群,在80年代成為了全國第一個計劃單列市(就是現在的副省級城市,重慶是第一個)。
然后就到了97年,全國第一個副省級城市,借著三峽工程的契機,攜兩個地級市涪陵市和萬縣市,以及一個黔江地區(這三個地級行政區位于盆地邊緣,有大面積實打實的山區),又升了半級,變為省級城市了。
總結起來,重慶的興起一是因為其地理位置優勢帶來的港口發展,二是占據盆地天險在二戰陪都時期實現了跨越發展。
這兩點是關鍵,至于市內交通不便的缺點,在現代工業文明中,被不斷淡化,反而對于現代建筑工程來講,穩定的巖層結構反而會降低施工設計難度。
---------------------------------
最后說點題外話,重慶名為市,實為省。而且是一個發展極度不均衡的西部省份。直轄前的老重慶9區12縣,18年人口約1600萬,GDP約14200億元(含萬盛、雙橋),人均約8.9萬元(上海人均13.5萬元,北京人均13.9萬元),其余三地市(涪黔萬)人均GDP約4萬元,是典型的“省會獨大”省份。
97年直轄時,副省級重慶市合并了三個地級行政區,其中包含了14個國家級貧困縣300萬貧困人口。截止18年底,已減少到4個貧困縣,13.9萬貧困人口。
西部大開發開發的不是西部城市,是西部的貧困農村,這也是中國和發達國家差距最大的地方。
9. 重慶地圖版圖
重慶在河南的西南方位,河南省在中國版圖的中心地帶,而重慶在版圖的西南角,相距上千公里,河南應該屬于北方地區了,而重慶是屬于南方,氣候相對溫暖些,但河南省屬黃河平原,士地肥沃是我國的產糧油地區,有悠久的文化沉淀,是中華民族發源地。重慶多山地峽谷,森林茂盛,是旅游景點較多的直轄市,各有各的歷史文化,都是值得去走走看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