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在此厲兵秣馬,成為一方諸侯,逐鹿中原。但這個官渡究竟是在鄭州還是新鄉,一直存在爭議,官渡之戰應該是在陽武發生的,也就是在新鄉,而不是今天的中牟,也就不是鄭州,但問題是官渡之戰發生在黃河以南,而陽武卻在黃河以北,因為袁紹的糧草應在在大營的后方,也就是在官渡的北、東北方向,不可能跑到官渡南或者東南方向。
1、三國許昌在哪里?
許溯華夏千古都,昌臨故土城。三國時期的許昌位于今河南省許昌市,又被稱為蓮城,管轄兩個市轄區,兩個縣級級市并且有兩個縣,總面積達到4996平方公里。三國時期曹操在此厲兵秣馬,成為一方諸侯,逐鹿中原,通過截獲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征呂布、滅袁術,戰袁紹,逐步統一了北方,建立曹魏政權。三國時期的許昌屬于當時的哪個州,筆者認為,當屬于豫州,
首先對比地圖難發現,三國時期的許昌屬于豫州。曹操發源于許昌,四處征戰,當時的許昌屬于潁川郡、豫州,當時的長社縣、穎陰縣、許昌縣、鄢陵縣都屬于潁川郡,三國時期許昌位于現在許昌市東南十五公里左右,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地區。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到達許昌,當時許昌被稱為許縣曹操死后,曹丕繼承丞相的職位,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受禪讓稱帝,就是在許縣,因為曹魏的根基昌于許縣,于是曹丕把許縣改名為許昌,而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其次許昌市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董卓禍亂朝綱,遷都長安,洛陽也化為一片廢墟,而曹操把漢獻帝迎接但許昌,擴建了皇宮府邸,人口也是當時最多的城市。武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當時的農業發展最快,曹操有在此處大量屯田,發展經濟,許昌成為當時曹魏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成為曹操重要的糧草基地,物資供應站,最后許昌人杰地靈,人才輩出。
2、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發生在鄭州還是新鄉?為什么?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是一系列戰斗組成的大決戰,戰斗的地點有多處,但最終的決戰在官渡,因而史稱“官渡之戰”。但這個官渡究竟是在鄭州還是新鄉,一直存在爭議,大多數史料認為是鄭州的中牟縣境內,而且中牟縣的官渡鎮有古戰場的旅游開發,很像那么一回事,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官渡是在新鄉陽武縣。通過對鄭州中牟古城的變遷、黃河故道的遷移以及史料對于官渡之戰的記載等三方面進行分析,豹眼認為,官渡之戰發生在新鄉陽武縣的概率更大,
01史料記載的官渡之戰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攜戰勝幽州公孫瓚之余威,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隨后,曹操做出對抗袁紹的戰略部署:派臧霸自瑯琊入青州,占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以牽制袁紹,鞏固右翼,曹操率軍進占冀州黎陽(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北岸),命于禁率領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駐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以阻滯袁紹大軍渡河和長驅南下。
同時,曹操把主力駐扎在官渡一帶構筑營壘,以阻擋袁紹正面進攻,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曹操防御策略與本題無關,就不多啰嗦啦,但黃河這些渡口卻需要說清楚。每一處重要渡口,起碼是重要的集鎮,甚至是城池,官方在這里設置管理機構,負責收繳賦稅、管理治安,甚至是派兵駐守。許多地方習慣上被稱作官渡,其意是官府治理的渡口,以官渡命名的地方也很多,
但由于歷史的變遷,以前很繁華的渡口,可能后世僅僅存在一些遺跡,甚至蹤跡全無。這也是后世無法考證真實歷史的原因所在,官渡也就是這個情況,建安五年(200年),衣帶詔事件泄露,曹操誅殺了車騎將軍、事件始作俑者董承等人,劉備懼怕逃亡徐州,反叛朝廷。曹操為了解除腹背受敵的困境,率領五千精騎東擊劉備,劉備敗逃袁紹,關羽被俘投降,劉備家眷被俘獲。
200年四月,袁紹命陳琳書寫討伐曹操的檄文并發布后,隨之派遣大將顏良、郭圖、淳于瓊從黎陽渡過黃河,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把守的白馬,曹操率領輕騎兵突襲袁軍,關羽斬殺顏良,解了白馬之圍,然后曹操將百姓遷徙,沿黃河向西撤離。袁紹派文丑與劉備率軍追趕到延津南,在南阪(白馬南)追上曹操,曹操不足六百騎,以計斬殺文丑,劉備敗走,曹操順利回到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