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重慶 > 梁平區 > 重慶市立山區文旅局,東區的友好縣區

重慶市立山區文旅局,東區的友好縣區

來源:整理 時間:2023-01-20 01:07:04 編輯:重慶生活 手機版

1,東區的友好縣區

鞍山市立山區昆明市盤龍區云南省(昆明)安寧市武漢市青山區上海市寶山區重慶市大渡口區北京市石景山區瀘州市瀘縣注:參考資料
我不會~~~但還是要微笑~~~:)

東區的友好縣區

2,為什么文化旅游管理局在省市縣三級都叫不同的名字

跟省市縣三級機構的管理職能差異有關。省一級的由原省文化廳和旅游局合并為文化旅游廳,管理文化和旅游兩大塊;廣電還有其他管理部門。市一級的部門管理職能相對省里少一些,所以并多兩三個機構,合并的機構在名稱中也有反映,所以跟省里有差異;縣級同理。
我不會~~~但還是要微笑~~~:)

為什么文化旅游管理局在省市縣三級都叫不同的名字

3,從立山打車到鞍山市博物館多少

13分鐘6.7公里12個紅綠燈途經:中華北路、園林大道立山區進入勝利北路,行駛420米左轉,進入鞍千路,行駛220米右轉,進入中華北路,行駛2.6公里請直行,進入中華南路,行駛400米左轉,進入和平路,行駛520米右轉,進入園林大道,行駛1.3公里左轉,進入千山中路,行駛1.3公里右轉,從千山中路到鞍山市博物館,行駛10米鞍山市博物館
20多元吧
光明,北出口都是立山
15
有等時。不一定多錢。
免費的不要錢

從立山打車到鞍山市博物館多少錢

4,附近的電信營業廳在什么位置

你猜啊,你打開手機導航,然后輸入電信營業廳,在結果里面找最近的就是了
中國電信勝利路營業廳 鞍山市鐵東區南勝利路68號 中國電信三道街營業廳 鞍山市鐵東區三道街20號 中國電信前進路營業廳 鞍山市鐵東區前進路5號 中國電信人民路營業廳 鞍山市鐵西區人民路277-28號 中國電信鋼宏街營業廳 鞍山市立山區鋼宏街147甲-32號 中國電信海城西柳服裝市場營業廳 鞍山市海城西柳服裝市場正門 中國電信海城北關街營業廳 鞍山市海城海洲管理區北關街團結委 中國電信海城南臺新昌街營業廳 鞍山市海城南臺新昌街道 中國電信臺安富強街營業廳 鞍山市臺安富強街北段糧食局開發樓 中國電信岫巖中心街營業廳 鞍山市岫巖縣二道街 中國電信岫巖一面街營業廳 鞍山市岫巖一面街 中國電信湖南營業廳 鞍山市鐵東區二一九公園南門綠化街路口南走200米 中國電信山南營業廳 鞍山市鐵東區山南街78棟一層右室 中國電信西長甸營業廳 鞍山市鐵東區南中華路84棟一層(長大供銷城東南角) 中國電信中華路營業廳 鞍山市鐵東區中華路鞍鋼體育館北走500米 中國電信八家子營業廳 鞍山市鐵西區八家子街道辦事處 中國電信九街口營業廳 鞍山市鐵西區九街口西北角 中國電信大寓營業廳 鞍山市鐵西區宋三臺子古玩市場內 中國電信立山營業廳 鞍山市立山區新一佳超市后側 中國電信深溝寺三區營業廳 鞍山市立山區深溝寺三區自來水收費站對面 中國電信深溝寺八區營業廳 鞍山市立山區深溝寺八區自來水收費站附近 中國電信靈山營業廳 鞍山市靈山紅拖俱樂部西北300米

5,鞍山哪有好玩的地方啊

千山: 一、沈陽、鐵嶺、撫順的朋友到千山旅游,可以有三條路線可供選擇: (1) 走202國道(沈大輔道),進入鞍山市郊第一個路口(二臺子路口),左轉北行800米到新鋼廣場又叫宋三轉盤,按路標指示方向右轉東行直達千山。沈陽到千山,全程125公里,大巴車需要走2小時左右。 (2) 走沈營公路,經過沈陽東陵區白塔鎮、蘇家屯區沙河堡鎮、遼陽市,直行進入鞍山市區第一個廣場就是立山廣場,按路標指示方向左轉東行直達千山,按這條路線,沈陽到千山,全程115公里,大巴車需要走1小時50分左右。 (3)您還可以行駛京沈高速公路(臺安站下道),沿鞍羊公路行駛至騰敖,從安騰路到達鞍山千山區,行駛鞍千外環,經環剛路、五一立交橋安千路,可到達千山風景區。另外在鞍千路的東山隧道至七號橋路段,交警部門在這里安裝了雷達測速儀,對車輛進行測速,這一路段需要您限速60KM。 二、錦州、葫蘆島、朝陽的朋友到千山旅游, 走京沈高速公路到臺安,阜新的朋友經黑山到臺安。到臺安后,再走臺安到鞍山的鞍羊公路,到海城騰螯鎮,經騰鰲到鞍山的鞍騰公路,進入鞍山市郊第一個信號燈燈控路口也就是豐盛堡交通崗左轉北行2公里到新鋼廣場又叫宋三轉盤,按路標指示方向右轉東行直達千山。臺安到千山全程79公里,大巴車需要走1小時15分左右。 三、大連、營口的朋友到千山旅游, 走202國道,進入鞍山市區直行到第三座立交橋也就是五一路立交橋,按路標指示方向右轉東行直達千山。大連到千山全程320公里,大巴車需要走5小時左右。 四、丹東、本溪的朋友到千山旅游, (1)可以走遼本公路到遼陽,經沈營公路直行進入鞍山市區立山廣場,按路標指示方向左轉東行直達千山。丹東到千山全程230公里,大巴車需要走3個半小時左右。 (2)另外,丹東的朋友還可以走201國道到達子營,經岫巖、海城進入202國道,北行進入鞍山市區第三座立交橋就是五一路立交橋,按路標指示方向右轉東行直達千山。走這條路到千山是250公里,需要走4個半小時左右。 千山風景區的咨詢電話:0412---5412181 玉佛院: 鞍山玉佛院行駛路線:您需要行駛京沈高速公路,然后在臺安收費站下道,沿鞍羊公路行駛至騰敖,再從安騰路到達鞍山千山區,行駛鞍千外環,經環剛路、五一立交橋安千路,可以到達鞍山玉佛院。 湯崗子: 沈陽方向的車輛您可以行駛G202到鞍山市內后,到二臺子交通崗向南,沿外環路,到解放路立交橋南行,往海城方向走就可以到達了。 大連方向的車輛可以走G202線,到達海城后,往北走行駛鞍海線就可以到達。
千山,玉佛苑

6,鞍山算是個什么城市 全面點

鞍山市地處遼東半島中部。東部、北部靠遼陽縣,南部與鳳城市、莊河縣毗鄰,東南部與大石橋市接壤,西部與盤山、遼中縣連接。市中心距遼寧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陽市89公里,東距煤鐵之城本溪市96公里,南距大連市3O8公里,西南距營口鲅魚圈新港120公里,西距盤錦市103公里。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22°10′——123°41′,北緯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長175公里,東西最寬133公里。總面積為9252.4256平方公里,占遼寧省總面積的8.4%。其中市區624.294平方公里 (鐵東區21.451平方公里,鐵西區28.784平方公里,立山區15.9平方公里,千山區558.159平方公里),海城市2732.083平方公里,臺安縣1393.9916平方公里,岫巖滿族自治縣 4502.057平方公里。長(春)大(連)鐵路、沈(陽)大(連)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海(城)溝(幫子)鐵路、海(城)岫(巖)鐵路聯接東西。大慶至大連的輸油管道經過境內。公路成網,遍布鄉鎮,交通十分方便。
[編輯本段]鞍山市市花   金銀花.   最佳旅游時間   每年月至月,是最佳旅游季節。屬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年平均氣溫℃,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年平均降水量毫米,無霜期日。   住宿介紹   鞍山有各種類型的酒店供旅游者選擇。有星級酒店:鞍山五環大酒店、鞍山國際大酒店、勝利賓館、鞍山天河賓館、鐵東賓館等,也有適合大眾的普通酒店:天座賓館、樂雪假日酒店、光明賓館.而青年旅舍尤其適合背包族和喜愛旅游的朋友們。   餐飲介紹   鞍山的飲食文化底蘊豐厚,南北佳肴匯聚此地,川、粵、遼、魯等菜系都得以弘揚,足以讓游客們大飽口福。   比較有特色的要數海城餡餅,起源于清末,為北方佳肴。具有選料考究、皮薄餡大、外焦里嫩、油而不膩的特點。   娛樂介紹   鞍山的娛樂業很豐富,比較普遍的保齡球、臺球、乒乓球、電玩、棋牌都是很受人們歡迎的。到了晚上去酒吧坐坐,能打發一天的無聊心情。大型演藝類酒吧/慢搖吧有:太陽菲絲、SOS、四海堂會、COCOBABY[可可芭比]、天王、MIX[魅克斯]、絲露花語、鼎祥大世界等。量販式KTV有:快樂迪、麥克迪、華世博際等。傳統KTV:太陽城、月亮宮、金碧輝煌、金童玉女等。另外有新華電影城[站前]、新華銀河電影城[烈士山].   購物介紹   鞍山站前商業區有很多商場,如新亞大廈、國泰大廈、鉆石城、百盛、銀座百貨商場、四隆商場,景子街,新世界百貨、地下街等。大型購物中心超級市場有:家樂福、大潤發、新一佳、泰納隆、百盛、佳泰樂、萬邦超市等。周邊的專業市場也很多,如:海城的西柳服裝城、南臺箱包市場、遼陽佟二堡皮件市場等,那里繁多的品牌、低廉的價格常常會令你震撼不已。但便宜沒好貨,此話一點不假,在這種地方只能買些“低值易耗”的小商品,尤其是外地游客,最好還是不要因“低價”而在此購買大件和貴重物品,否則質量和售后服務難保。   鐵路   沈大鐵路縱貫全境,鞍山與北京之間有夕發朝至的空調列車往返。沈陽北到上海、廣州東的快車都經過鞍山,由溝海鐵路折返回京哈線。境內辟有長大鐵路、海溝鐵路、海岫鐵路、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盤海高速公路以及鞍山至北京、佛山和惠州的空中航線.
鞍山不是最好的 但它會是最沒的 它的山 很美 可路就不平了 為什么這么問能

7,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區別是什么

1、語音系統的代表不同上古音一般以《詩經》韻腳和諧聲字所反映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時期盛行的韻書《切韻》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編《中原音韻》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2、發展時期不同上古音時期:先秦至魏晉(約公元前10~公元 5世紀);中古音時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紀);近古音時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紀)。3、聲母數量不同《詩經》所代表的上古聲母有30個左右。同韻部的字只是韻腹和韻尾相同,韻頭可以不同,因此每個韻部實際不只包含一個韻母。根據韻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韻部分為陰、陽、入3大類。《切韻》所代表的的中古音有36字母,中古音的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4類。《中原音韻》所代表的近古音語音系統共有20個聲母(不包括零聲母),近古音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類。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語語音
區別如下;上古音是指上古漢語時期(從西周初年到漢末)的漢語語音。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詩經》的韻部系統和先秦的聲母系統。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中古漢語語音可以分前后兩期。南北朝的漢語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漢語是中古后期。中古漢語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韻》音系。近古音是指宋元明清時期的漢語語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韻》音系。古音中國歷史上分上古音與今音兩種音律,古音與今音略有不同,一般寫詩詞,格律會運用到。基本解釋1. 古代的語言及發音。漢語的古音系統。2.專指周秦時期的語音。古音,與隋唐語音通稱今音相對。20世紀20年代以后人們把兩者統稱為古音,前者稱上古音,后者稱中古音。廣義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聲、韻、調 ,狹義的古音指以《詩經》、《楚辭》押韻為中心的先秦兩漢韻,等于古韻。引證解釋1. 古樂。唐 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歲律及郊至,古音命《韶》《韺》。"2. 宋人稱 隋代陸法言 《切韻》以前漢語音韻為古音。對《切韻》以后各韻書稱今音而言。現稱前者為上古音。隋、唐、宋語音為中古音,統稱古音。 楊樹達 《序》:" 峻既遵余教,益以師授,遂於古音頗有省悟。"
上古音中古音與近古音上古音所涵蓋之范圍,為周秦及兩漢。此期無韻書,學者多從「形聲字」及「同源詞」兩方面去探討。所謂「形聲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與表聲之功能。如「江」字從「工」聲,「河」從「可」聲,「翁」從「公」聲,「楷」從「皆」聲,「樞」從「區」聲……漢許慎之【說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聲字」即占約八千。可見「形聲字」之重要。而「同源詞」約可分為二類;其一為音義相同而寫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鴻」、「紅」、「閎」等字,皆含「大」之義,而發音亦相類似;又如:「騰」、「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義,而音亦相近;其二為形、音、義皆同之同源詞,如:「句」、「鉤」、「勾」、「茍」、「枸」、「茍」等字,皆含「彎曲」之義,且皆以「勾」為聲符,形狀亦相類似;又:「濃」、「醲」、「穠」、「膿」等字,皆以「農」為聲符,且亦皆含「厚」之義;「戔」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歹之小者曰「殘」;「青」者含精明之義,故日之無障蔽者曰「晴」,水之無溷濁者曰「清」,目之能明視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屬同源詞之類。(本段參考竺家寧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國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為無去聲之聲調,據清聲韻學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遠古之聲調,原只平、入二類,上聲於詩經時代方始形成,而去聲則遲至魏晉時期方始產生」。另黃侃(季剛)之【音略】則云:「秦漢以前,只有平、入」之分,無所謂四聲,魏晉以後,音韻漸明,四聲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時代,為自魏晉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間魏晉至六朝為反切勃興與韻書發達之時期。如孫炎之【爾雅音義】,陸德明之【經典釋文】,顧野王之【玉篇】及陸法言之【切韻】等,皆為該期之作品。唐宋則為反切之保存時代,其間,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韻】、【重修廣韻】、【集韻】等書,緊扼古今音韻之樞紐,唐詩宋詞之用韻,亦多以此期之音韻為依歸。元明以來,韻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國,以燕京(元時稱大都)為其帝都之所在,胡語融合當地之語言而成為官方之語言系統。而中古音之入聲則逐漸遭受到淘汰。代表當時之韻書為周德清之【中原音韻】,即將入聲字配隸於平、上、去三聲之中。致全國大部分地區之入聲聲調,漸次消失於無形。唯東南沿海一帶,仍保留此一語言特色,而至今未變。故凡有韻之文如唐詩宋詞等,如以該地區之語言讀之,即可感受到音調鏗鏘之韻味。該時期即為聲韻學家所稱之近古音階段。雖然入聲於語音中逐漸消失,然而讀書音則大部分仍保有此一聲調,即因有此雙重標準,故凡讀過幾年書者,皆能提筆賦詩。反觀目前之學生,雖經歷小學、中學以及大學之十幾年學習,能夠辨別國字之平、上、去、入四聲者,可說寥寥無幾,間接影響其對古典詩詞之興趣。縱或有心,亦無法窺及門徑,此即中華民族最優美之文學── 韻文之所以沒落之主因也。語言之統一,固然有其好處,然而統一於不正確之語言政策下,使文學之脈,一截為二,其負面之影響,實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詡為詩之民族,而今之國人,卻無法去欣賞此一優美文學,更遑論及創作。行文至此,不禁擲筆三嘆。筆者曾以「當前國人,如有志於學習古典詩詞者,於音韻一途,該如何著手」之問題,請教過湘籍詩學大老許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從頭學起不為功。」而業師周植夫先生教導學生之法,亦是以標準之漢文古音,逐字逐句從頭教起。際此固有文化瀕臨絕續存亡之關頭,有心人之苦心孤詣,實在值得欽敬。平上去入四聲與現行國音之關系目前通行之國音,原則上是以中古音之陰平聲列為第一聲,陽平聲為第二聲,上聲列為第三聲,去聲列為第四聲,而入聲則分別派入一、二、三、四各聲中。然此亦僅為籠統之劃分,并不甚精確。如上聲字列入國音第四聲者有:奉、棒、蚌、象、項、是、市、視、紀、祀、御、炬、距、序、敘、戶、樹、祜、蟹、倍、怠、盡、旱……而去聲字列入國音第三聲者有:忤、纜、訪……至於入聲字派入現行國音第一聲者有:屋、哭、縮、屈、曲、積、績、跡、失、濕、七、戚、漆、匹、忽、八、脫、殺、缺、約、托、激、黑…派入第二聲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讀、孰、覺、質、實、疾、伐、罰、竭、杰、達、活、哲、極、急、息……派入第三聲者有:谷、谷、轂、卜、角、筆、乙、骨、發、葛、鐵、帖、腳、窄、尺、……派入第四聲者有:木、錄、目、若、弱、陸、鹿、腹、欲、玉、樂、日、術、物、勿、沒、莫、月、越、闊、略、悅、落、鶴、壁、畢、赤、色……入聲之演變為國音之四聲,原亦有其規律可循,如: 一:次濁入聲變為國音第四聲(木、目、睦、陸、鹿、祿、育、毓、玉)二:全濁入聲變為國音第二聲(讀、獨、牘、仆、族、斛、逐、軸、服)三:清聲母之變化較不固定,此非精於聲韻之學者不能辨,故不擬在此浪費時間多作解說。如何自現行之國音中去分辨原來之入聲字對於接受現行國音教育之年輕一輩來說,欲辨別原來之入聲字,誠然是一件苦差事,蓋除了查字典、翻韻書及死背以外,別無它法。然當代聲韻學家陳伯元(新雄)先生於【鍥不舍齋論學集】里之【萬緒千頭次第尋】一文中提出辨識入聲字之八個原則,現摘錄於下,以供讀者參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聲字,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駁、箔、白、荸、脖、卜、渤、鋍、別、蹩、蟞……ㄉ:答、達、靼、韃、怛、得、德、迪、敵、笛、滌、嫡、鏑、糴、篴、覿、翟、疊、跌、迭、碟、牒、蝶、鰈、喋、瓞、絰、耋、堞、蜨、諜、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閣、革、蛤、鎘、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國、摑、幗、虢、馘、漍……ㄐ:及、集、即、急、擊、極、籍、吉、級、疾、寂、輯、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夾、頰、莢、戛、蛺、郟、筴、鋏、舺、絕、節、結、截、杰、捷、杰、劫、詰、擷、潔、桔、訐、竭、桀、婕、睫、碣、絜、櫛……ㄓ:執、值、質、職、直、植、擲、侄、殖、躑、蹠、擿、竹、逐、筑、燭、筑、竺、術、蠋、躅、輒、折、晢、懾、哲、摘、磔、謫、轍、褶、酌、濁、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鐲、斲、斫、焯……ㄗ:雜、砸、鑿、則、澤、擇、責、幘、窄、賊、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韻母ㄜ結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鋱……ㄌㄜ:樂、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則、擇、責、澤、幘、嘖、窄、賊、笮、賾、迮、崱、舴、仄、昃、側……ㄘㄜ:測、側、策、冊、廁、惻、粣、筴……ㄙㄜ:色、塞、瑟、澀、嗇、穡、濇、圾、璱、銫……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與韻母ㄨㄛ拼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例如:ㄎㄨㄛ:擴、闊、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濁、灼、啄、倬、琢、鐲、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齪、啜、綽、輟、歠、醊、娖、婼……ㄕㄨㄛ:說、朔、碩、鑠、爍、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韻母ㄧㄝ拼合時,無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鱉、憋、虌、別、蹩、癟、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滅、蔑、篾、衊、蠛……ㄉㄧㄝ:鰈、諜、疊、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貼、帖、怗、鐵……ㄋㄧㄝ:捏、聶、涅、孽、躡、嚙、齧、闑、鑷、隉、臬、鎳、蘗…ㄌㄧㄝ:烈、獵、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與韻母ㄟ拼合時,不論國音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給……ㄏㄟ:黑嘿……ㄗㄟ:賊……ㄙㄟ:六:凡聲母ㄈ,跟韻母ㄚ、ㄛ拼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ㄈㄚ:發、伐、瞂、乏、筏、閥、罰、砝、發、琺……ㄈㄛ:佛、坲……七:凡讀ㄩㄝ韻母的字,都是古入聲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約、曰、噦、箹、月、閱、越、樂、岳、躍、悅、戉、岳、粵鉞、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藥、樂、鑰、說……ㄋㄩㄝ:虐、謔、瘧……ㄌㄩㄝ:略、掠、鋝、撂ㄐㄩㄝ:撅、噘、絕、決、覺、掘、訣、爵、厥、譎、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玨、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鱖、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闕、卻、確、雀、榷、怯、鵲、搉、闋、愨、埆、確、碻、礐、皵、碏、硞、毃、恪、殼……ㄒㄩㄝ:薛、學、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陳慧劍先生所著【入聲字箋論】中,第五章【入聲字的聲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聲字在國語四聲中的分布狀況】,都是教導學詩者,如何去辨別原來之入聲字。能夠辨別入聲字,對於文字之平仄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再來談詩法,就容易入門了。在音韻學上,把漢語的發展階段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音系統,中古音系統,近代音系統。上古音是指上古漢語時期(從西周初年到漢末)的漢語語音。歷時一千二百多年。這一時期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戰國時期;3、兩漢時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詩經》的韻部系統和先秦的聲母系統。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中古漢語語音可以分前后兩期。南北朝的漢語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漢語是中古后期。中古漢語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韻》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時期的漢語語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韻》音系。近代漢語共同語的語音系統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聲母里的全濁聲母變成了清聲母;韻母簡化,中古時期以[-p]、[-t]、[-k]為韻尾的入聲韻母都變成元音韻尾或者沒有韻尾的韻母,韻尾[-m]變成了[-n]。中古的平聲分化成陰平和陽平,入聲調逐漸消失,分別派入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現代普通話,屬于近代音系統,而詩詞寫作,卻要依照中古音系的聲韻標準,這就需要同學們在寫作時勤翻韻書,以免出錯。作詩所用的韻書叫做《平水韻》,它把全部的漢語分成106個韻,以平上去入四聲排列,因為平聲字較多,所以分成上平聲與下平聲,即平聲字上卷、平聲字下卷之義,沒有別的含義。
上古音中古音與近古音上古音所涵蓋之范圍,為周秦及兩漢。此期無韻書,學者多從「形聲字」及「同源詞」兩方面去探討。所謂「形聲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與表聲之功能。如「江」字從「工」聲,「河」從「可」聲,「翁」從「公」聲,「楷」從「皆」聲,「樞」從「區」聲……漢許慎之【說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聲字」即占約八千。可見「形聲字」之重要。而「同源詞」約可分為二類;其一為音義相同而寫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鴻」、「紅」、「閎」等字,皆含「大」之義,而發音亦相類似;又如:「騰」、「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義,而音亦相近;其二為形、音、義皆同之同源詞,如:「句」、「鉤」、「勾」、「茍」、「枸」、「茍」等字,皆含「彎曲」之義,且皆以「勾」為聲符,形狀亦相類似;又:「濃」、「醲」、「穠」、「膿」等字,皆以「農」為聲符,且亦皆含「厚」之義;「戔」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歹之小者曰「殘」;「青」者含精明之義,故日之無障蔽者曰「晴」,水之無溷濁者曰「清」,目之能明視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屬同源詞之類。(本段參考竺家寧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國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為無去聲之聲調,據清聲韻學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遠古之聲調,原只平、入二類,上聲於詩經時代方始形成,而去聲則遲至魏晉時期方始產生」。另黃侃(季剛)之【音略】則云:「秦漢以前,只有平、入」之分,無所謂四聲,魏晉以後,音韻漸明,四聲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時代,為自魏晉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間魏晉至六朝為反切勃興與韻書發達之時期。如孫炎之【爾雅音義】,陸德明之【經典釋文】,顧野王之【玉篇】及陸法言之【切韻】等,皆為該期之作品。唐宋則為反切之保存時代,其間,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韻】、【重修廣韻】、【集韻】等書,緊扼古今音韻之樞紐,唐詩宋詞之用韻,亦多以此期之音韻為依歸。元明以來,韻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國,以燕京(元時稱大都)為其帝都之所在,胡語融合當地之語言而成為官方之語言系統。而中古音之入聲則逐漸遭受到淘汰。代表當時之韻書為周德清之【中原音韻】,即將入聲字配隸於平、上、去三聲之中。致全國大部分地區之入聲聲調,漸次消失於無形。唯東南沿海一帶,仍保留此一語言特色,而至今未變。故凡有韻之文如唐詩宋詞等,如以該地區之語言讀之,即可感受到音調鏗鏘之韻味。該時期即為聲韻學家所稱之近古音階段。雖然入聲於語音中逐漸消失,然而讀書音則大部分仍保有此一聲調,即因有此雙重標準,故凡讀過幾年書者,皆能提筆賦詩。反觀目前之學生,雖經歷小學、中學以及大學之十幾年學習,能夠辨別國字之平、上、去、入四聲者,可說寥寥無幾,間接影響其對古典詩詞之興趣。縱或有心,亦無法窺及門徑,此即中華民族最優美之文學── 韻文之所以沒落之主因也。語言之統一,固然有其好處,然而統一於不正確之語言政策下,使文學之脈,一截為二,其負面之影響,實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詡為詩之民族,而今之國人,卻無法去欣賞此一優美文學,更遑論及創作。行文至此,不禁擲筆三嘆。筆者曾以「當前國人,如有志於學習古典詩詞者,於音韻一途,該如何著手」之問題,請教過湘籍詩學大老許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從頭學起不為功。」而業師周植夫先生教導學生之法,亦是以標準之漢文古音,逐字逐句從頭教起。際此固有文化瀕臨絕續存亡之關頭,有心人之苦心孤詣,實在值得欽敬。平上去入四聲與現行國音之關系目前通行之國音,原則上是以中古音之陰平聲列為第一聲,陽平聲為第二聲,上聲列為第三聲,去聲列為第四聲,而入聲則分別派入一、二、三、四各聲中。然此亦僅為籠統之劃分,并不甚精確。如上聲字列入國音第四聲者有:奉、棒、蚌、象、項、是、市、視、紀、祀、御、炬、距、序、敘、戶、樹、祜、蟹、倍、怠、盡、旱……而去聲字列入國音第三聲者有:忤、纜、訪……至於入聲字派入現行國音第一聲者有:屋、哭、縮、屈、曲、積、績、跡、失、濕、七、戚、漆、匹、忽、八、脫、殺、缺、約、托、激、黑…派入第二聲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讀、孰、覺、質、實、疾、伐、罰、竭、杰、達、活、哲、極、急、息……派入第三聲者有:谷、谷、轂、卜、角、筆、乙、骨、發、葛、鐵、帖、腳、窄、尺、……派入第四聲者有:木、錄、目、若、弱、陸、鹿、腹、欲、玉、樂、日、術、物、勿、沒、莫、月、越、闊、略、悅、落、鶴、壁、畢、赤、色……入聲之演變為國音之四聲,原亦有其規律可循,如: 一:次濁入聲變為國音第四聲(木、目、睦、陸、鹿、祿、育、毓、玉)二:全濁入聲變為國音第二聲(讀、獨、牘、仆、族、斛、逐、軸、服)三:清聲母之變化較不固定,此非精於聲韻之學者不能辨,故不擬在此浪費時間多作解說。如何自現行之國音中去分辨原來之入聲字對於接受現行國音教育之年輕一輩來說,欲辨別原來之入聲字,誠然是一件苦差事,蓋除了查字典、翻韻書及死背以外,別無它法。然當代聲韻學家陳伯元(新雄)先生於【鍥不舍齋論學集】里之【萬緒千頭次第尋】一文中提出辨識入聲字之八個原則,現摘錄於下,以供讀者參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聲字,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駁、箔、白、荸、脖、卜、渤、鋍、別、蹩、蟞……ㄉ:答、達、靼、韃、怛、得、德、迪、敵、笛、滌、嫡、鏑、糴、篴、覿、翟、疊、跌、迭、碟、牒、蝶、鰈、喋、瓞、絰、耋、堞、蜨、諜、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閣、革、蛤、鎘、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國、摑、幗、虢、馘、漍……ㄐ:及、集、即、急、擊、極、籍、吉、級、疾、寂、輯、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夾、頰、莢、戛、蛺、郟、筴、鋏、舺、絕、節、結、截、杰、捷、杰、劫、詰、擷、潔、桔、訐、竭、桀、婕、睫、碣、絜、櫛……ㄓ:執、值、質、職、直、植、擲、侄、殖、躑、蹠、擿、竹、逐、筑、燭、筑、竺、術、蠋、躅、輒、折、晢、懾、哲、摘、磔、謫、轍、褶、酌、濁、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鐲、斲、斫、焯……ㄗ:雜、砸、鑿、則、澤、擇、責、幘、窄、賊、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韻母ㄜ結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鋱……ㄌㄜ:樂、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則、擇、責、澤、幘、嘖、窄、賊、笮、賾、迮、崱、舴、仄、昃、側……ㄘㄜ:測、側、策、冊、廁、惻、粣、筴……ㄙㄜ:色、塞、瑟、澀、嗇、穡、濇、圾、璱、銫……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與韻母ㄨㄛ拼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例如:ㄎㄨㄛ:擴、闊、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濁、灼、啄、倬、琢、鐲、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齪、啜、綽、輟、歠、醊、娖、婼……ㄕㄨㄛ:說、朔、碩、鑠、爍、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韻母ㄧㄝ拼合時,無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鱉、憋、虌、別、蹩、癟、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滅、蔑、篾、衊、蠛……ㄉㄧㄝ:鰈、諜、疊、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貼、帖、怗、鐵……ㄋㄧㄝ:捏、聶、涅、孽、躡、嚙、齧、闑、鑷、隉、臬、鎳、蘗…ㄌㄧㄝ:烈、獵、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與韻母ㄟ拼合時,不論國音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給……ㄏㄟ:黑嘿……ㄗㄟ:賊……ㄙㄟ:六:凡聲母ㄈ,跟韻母ㄚ、ㄛ拼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ㄈㄚ:發、伐、瞂、乏、筏、閥、罰、砝、發、琺……ㄈㄛ:佛、坲……七:凡讀ㄩㄝ韻母的字,都是古入聲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約、曰、噦、箹、月、閱、越、樂、岳、躍、悅、戉、岳、粵鉞、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藥、樂、鑰、說……ㄋㄩㄝ:虐、謔、瘧……ㄌㄩㄝ:略、掠、鋝、撂ㄐㄩㄝ:撅、噘、絕、決、覺、掘、訣、爵、厥、譎、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玨、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鱖、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闕、卻、確、雀、榷、怯、鵲、搉、闋、愨、埆、確、碻、礐、皵、碏、硞、毃、恪、殼……ㄒㄩㄝ:薛、學、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陳慧劍先生所著【入聲字箋論】中,第五章【入聲字的聲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聲字在國語四聲中的分布狀況】,都是教導學詩者,如何去辨別原來之入聲字。能夠辨別入聲字,對於文字之平仄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再來談詩法,就容易入門了。
上古音中古音與近古音上古音所涵蓋之范圍,為周秦及兩漢。此期無韻書,學者多從「形聲字」及「同源詞」兩方面去探討。所謂「形聲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與表聲之功能。如「江」字從「工」聲,「河」從「可」聲,「翁」從「公」聲,「楷」從「皆」聲,「樞」從「區」聲……漢許慎之【說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聲字」即占約八千。可見「形聲字」之重要。而「同源詞」約可分為二類;其一為音義相同而寫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鴻」、「紅」、「閎」等字,皆含「大」之義,而發音亦相類似;又如:「騰」、「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義,而音亦相近;其二為形、音、義皆同之同源詞,如:「句」、「鉤」、「勾」、「茍」、「枸」、「茍」等字,皆含「彎曲」之義,且皆以「勾」為聲符,形狀亦相類似;又:「濃」、「醲」、「穠」、「膿」等字,皆以「農」為聲符,且亦皆含「厚」之義;「戔」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歹之小者曰「殘」;「青」者含精明之義,故日之無障蔽者曰「晴」,水之無溷濁者曰「清」,目之能明視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屬同源詞之類。(本段參考竺家寧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國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為無去聲之聲調,據清聲韻學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遠古之聲調,原只平、入二類,上聲於詩經時代方始形成,而去聲則遲至魏晉時期方始產生」。另黃侃(季剛)之【音略】則云:「秦漢以前,只有平、入」之分,無所謂四聲,魏晉以後,音韻漸明,四聲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時代,為自魏晉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間魏晉至六朝為反切勃興與韻書發達之時期。如孫炎之【爾雅音義】,陸德明之【經典釋文】,顧野王之【玉篇】及陸法言之【切韻】等,皆為該期之作品。唐宋則為反切之保存時代,其間,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韻】、【重修廣韻】、【集韻】等書,緊扼古今音韻之樞紐,唐詩宋詞之用韻,亦多以此期之音韻為依歸。元明以來,韻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國,以燕京(元時稱大都)為其帝都之所在,胡語融合當地之語言而成為官方之語言系統。而中古音之入聲則逐漸遭受到淘汰。代表當時之韻書為周德清之【中原音韻】,即將入聲字配隸於平、上、去三聲之中。致全國大部分地區之入聲聲調,漸次消失於無形。唯東南沿海一帶,仍保留此一語言特色,而至今未變。故凡有韻之文如唐詩宋詞等,如以該地區之語言讀之,即可感受到音調鏗鏘之韻味。該時期即為聲韻學家所稱之近古音階段。雖然入聲於語音中逐漸消失,然而讀書音則大部分仍保有此一聲調,即因有此雙重標準,故凡讀過幾年書者,皆能提筆賦詩。反觀目前之學生,雖經歷小學、中學以及大學之十幾年學習,能夠辨別國字之平、上、去、入四聲者,可說寥寥無幾,間接影響其對古典詩詞之興趣。縱或有心,亦無法窺及門徑,此即中華民族最優美之文學── 韻文之所以沒落之主因也。語言之統一,固然有其好處,然而統一於不正確之語言政策下,使文學之脈,一截為二,其負面之影響,實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詡為詩之民族,而今之國人,卻無法去欣賞此一優美文學,更遑論及創作。行文至此,不禁擲筆三嘆。筆者曾以「當前國人,如有志於學習古典詩詞者,於音韻一途,該如何著手」之問題,請教過湘籍詩學大老許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從頭學起不為功。」而業師周植夫先生教導學生之法,亦是以標準之漢文古音,逐字逐句從頭教起。際此固有文化瀕臨絕續存亡之關頭,有心人之苦心孤詣,實在值得欽敬。平上去入四聲與現行國音之關系目前通行之國音,原則上是以中古音之陰平聲列為第一聲,陽平聲為第二聲,上聲列為第三聲,去聲列為第四聲,而入聲則分別派入一、二、三、四各聲中。然此亦僅為籠統之劃分,并不甚精確。如上聲字列入國音第四聲者有:奉、棒、蚌、象、項、是、市、視、紀、祀、御、炬、距、序、敘、戶、樹、祜、蟹、倍、怠、盡、旱……而去聲字列入國音第三聲者有:忤、纜、訪……至於入聲字派入現行國音第一聲者有:屋、哭、縮、屈、曲、積、績、跡、失、濕、七、戚、漆、匹、忽、八、脫、殺、缺、約、托、激、黑…派入第二聲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讀、孰、覺、質、實、疾、伐、罰、竭、杰、達、活、哲、極、急、息……派入第三聲者有:谷、谷、轂、卜、角、筆、乙、骨、發、葛、鐵、帖、腳、窄、尺、……派入第四聲者有:木、錄、目、若、弱、陸、鹿、腹、欲、玉、樂、日、術、物、勿、沒、莫、月、越、闊、略、悅、落、鶴、壁、畢、赤、色……入聲之演變為國音之四聲,原亦有其規律可循,如: 一:次濁入聲變為國音第四聲(木、目、睦、陸、鹿、祿、育、毓、玉)二:全濁入聲變為國音第二聲(讀、獨、牘、仆、族、斛、逐、軸、服)三:清聲母之變化較不固定,此非精於聲韻之學者不能辨,故不擬在此浪費時間多作解說。如何自現行之國音中去分辨原來之入聲字對於接受現行國音教育之年輕一輩來說,欲辨別原來之入聲字,誠然是一件苦差事,蓋除了查字典、翻韻書及死背以外,別無它法。然當代聲韻學家陳伯元(新雄)先生於【鍥不舍齋論學集】里之【萬緒千頭次第尋】一文中提出辨識入聲字之八個原則,現摘錄於下,以供讀者參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聲字,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駁、箔、白、荸、脖、卜、渤、鋍、別、蹩、蟞……ㄉ:答、達、靼、韃、怛、得、德、迪、敵、笛、滌、嫡、鏑、糴、篴、覿、翟、疊、跌、迭、碟、牒、蝶、鰈、喋、瓞、絰、耋、堞、蜨、諜、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閣、革、蛤、鎘、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國、摑、幗、虢、馘、漍……ㄐ:及、集、即、急、擊、極、籍、吉、級、疾、寂、輯、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夾、頰、莢、戛、蛺、郟、筴、鋏、舺、絕、節、結、截、杰、捷、杰、劫、詰、擷、潔、桔、訐、竭、桀、婕、睫、碣、絜、櫛……ㄓ:執、值、質、職、直、植、擲、侄、殖、躑、蹠、擿、竹、逐、筑、燭、筑、竺、術、蠋、躅、輒、折、晢、懾、哲、摘、磔、謫、轍、褶、酌、濁、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鐲、斲、斫、焯……ㄗ:雜、砸、鑿、則、澤、擇、責、幘、窄、賊、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韻母ㄜ結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鋱……ㄌㄜ:樂、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則、擇、責、澤、幘、嘖、窄、賊、笮、賾、迮、崱、舴、仄、昃、側……ㄘㄜ:測、側、策、冊、廁、惻、粣、筴……ㄙㄜ:色、塞、瑟、澀、嗇、穡、濇、圾、璱、銫……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與韻母ㄨㄛ拼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例如:ㄎㄨㄛ:擴、闊、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濁、灼、啄、倬、琢、鐲、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齪、啜、綽、輟、歠、醊、娖、婼……ㄕㄨㄛ:說、朔、碩、鑠、爍、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韻母ㄧㄝ拼合時,無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鱉、憋、虌、別、蹩、癟、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滅、蔑、篾、衊、蠛……ㄉㄧㄝ:鰈、諜、疊、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貼、帖、怗、鐵……ㄋㄧㄝ:捏、聶、涅、孽、躡、嚙、齧、闑、鑷、隉、臬、鎳、蘗…ㄌㄧㄝ:烈、獵、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與韻母ㄟ拼合時,不論國音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給……ㄏㄟ:黑嘿……ㄗㄟ:賊……ㄙㄟ:六:凡聲母ㄈ,跟韻母ㄚ、ㄛ拼合時,不論國語讀何聲調,都是古入聲字。例如:ㄈㄚ:發、伐、瞂、乏、筏、閥、罰、砝、發、琺……ㄈㄛ:佛、坲……七:凡讀ㄩㄝ韻母的字,都是古入聲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約、曰、噦、箹、月、閱、越、樂、岳、躍、悅、戉、岳、粵鉞、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藥、樂、鑰、說……ㄋㄩㄝ:虐、謔、瘧……ㄌㄩㄝ:略、掠、鋝、撂ㄐㄩㄝ:撅、噘、絕、決、覺、掘、訣、爵、厥、譎、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玨、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鱖、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闕、卻、確、雀、榷、怯、鵲、搉、闋、愨、埆、確、碻、礐、皵、碏、硞、毃、恪、殼……ㄒㄩㄝ:薛、學、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陳慧劍先生所著【入聲字箋論】中,第五章【入聲字的聲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聲字在國語四聲中的分布狀況】,都是教導學詩者,如何去辨別原來之入聲字。能夠辨別入聲字,對於文字之平仄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再來談詩法,就容易入門了。
文章TAG:重慶市立山區文旅局重慶重慶市立山區

最近更新

  • 19什么意思,19是什么呀

    19是什么呀屬狗2,請問19什么意思是不是你問ta什么了?字母表里19是N,音譯就是“嗯”3,誰知道數字19的含義十九(實久)一定長久死了很久4,19什么意思19就是19啦、、、、 ......

    梁平區 日期:2023-05-06

  • 若人生只如初見,人生若只如初見什么意思

    人生若只如初見什么意思對一個人的感覺吧,象最初的那樣。2,人生若只如初見是什么意思人生就像初次見面時一樣什么都不了解不明白(自己的理解)3,人生若只如初見到底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說,人 ......

    梁平區 日期:2023-05-06

  • 服裝設計大學,服裝設計專業歷史回顧(一)

    1、東華大學1984、服裝設計該項目在國內首次招收本科生;1990年服裝設計及工程學科獲全國首批碩士學位,Xi工程技術學院藝術與服裝設計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于設計基礎學習年限 ......

    梁平區 日期:2023-05-06

  • 環比同比,什么叫環比和同比

    什么叫環比和同比環比和同比是統計當中的名詞,環比是指本期數字與上期數字相比較;同比是指本期(月份)與去年或者往年同期數字相比較。{0}2,環比同比是什么概念環比就是同上個統計時間段 ......

    梁平區 日期:2023-05-06

  • 蒸肉的家常做法,蒸肉家常做法大全有哪些

    蒸肉家常做法大全有哪些主料:豬五花一條輔料:姜五片、大料2個、蔥3段、醬油適量、鹽適量東北蒸肉的做法步驟1.蔥姜大料和洗凈的豬五花放入鍋中燉煮40分鐘(鹽適量,不要一開始就加)2. ......

    梁平區 日期:2023-05-05

  • 股份轉讓合同,股份轉讓合同怎么寫

    股份轉讓合同怎么寫要做月份股權轉讓協議如果是注冊登記在案的還要做章程修改案和兩份股東會決議股權轉讓協議具體內容請參考:股權轉讓協議本協議由以下各方于2009年×月×日在公司注冊地共 ......

    梁平區 日期:2023-05-05

  • 五谷養生,五谷怎樣吃最養生

    本文目錄一覽1,五谷怎樣吃最養生2,五谷養生什么好3,五谷雜糧的養生方法4,五谷雜糧養生1,五谷怎樣吃最養生一、大豆重養腎大豆中的黑豆被稱為“腎之谷”,中醫認為它具有補腎強身、解毒 ......

    梁平區 日期:2023-05-05

  • 麗江門票,麗江門票是

    麗江門票是麗江古城是沒有門票的,收的可能是古城維護費,但是只有在住店的時候才需要繳納2,麗江門票是多少麗江只有古維費80別的就沒什么費用了!麗江是不要門票滴。麗江沒有門票,只有古城 ......

    梁平區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闻| 肥乡县| 桦南县| 宁蒗| 富平县| 化隆| 天门市| 井陉县| 新绛县| 巴楚县| 绍兴市| 阳春市| 富蕴县| 宁海县| 项城市| 呈贡县| 秀山| 道孚县| 新邵县| 青冈县| 时尚| 烟台市| 辽中县| 广州市| 边坝县| 阳原县| 辽阳市| 辽宁省| 沙田区| 曲水县| 阿荣旗| 宁德市| 保定市| 随州市| 九龙城区| 清丰县| 吴桥县| 驻马店市| 定陶县| 香格里拉县|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