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的安慶與合肥,從本質上說是上下級關系。清朝滅亡后,國家變民國,安慶變省會,合肥由知府變成了合肥縣,等級降低了,差事也就少了,但此時的合肥人,特別是皖系的段祺瑞在國民政府中掌握著很大權力,安慶與合肥的關系又熱了起來,通過任人唯親的關系,也為安慶人到合肥提供了便利。
1、安慶與省會合肥的差距有哪些?
安慶與省會合肥的差距,這無異于省會城市之爭引起的;現在大家討論的比較多的是,為何會將省會城市從安慶遷入合肥市?合肥之前一直是一個發展較慢的城市,經濟基礎薄弱,加上地理位置上面沒有靠近長江邊,對于后期發展其實是有不利因素,尤其是近年,在長江周邊的城市,比如南京,上海,武漢,長沙等,基本發展速度都是非常好;合肥地理位置不靠近江邊,豈不是落后于這些城市嗎?省會城市肯定會得到更多的政策照顧和傾斜,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省會畢竟是安徽省的一個代表,起著帶頭作用,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安慶市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擁有得天獨厚的港口資源,水利資源豐富,之前是安徽的省會,自從省會遷入合肥市之后,安慶的發展速度和勢頭與合肥已經拉開了距離;無論從城市建設,還是經濟總量上,安慶的發展增速還是與合肥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安慶應該大力發展港口經濟,依托長江邊上的優勢,發展相關產業和配套設施,帶動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2、安徽的省會原本在安慶,1952年,為何遷移到了中部的合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非常復雜,薩沙至今也沒有想得很清楚。我是南京人,安徽的大城市我基本都去過,合肥、蕪湖、安慶、蚌埠等等!相比起來,目前合肥城市規模最大,發展一般,我舉個小例子,明明合肥有安徽兒童醫院,很多安徽的老百姓還是來南京兒童醫院看病。由此可見一斑,安慶發展的不錯,但同合肥相比,規模就小了很多。
其實,早在1945年,國民政府就將安徽的省會從安慶,遷移到合肥,早在清末,滿清政府就體會到安慶作為省會的不足。自古以來,安慶都是安徽的軍事重鎮,扼守長江要隘,沿著長江無論從東到西,還是從西到東,務必占領安慶。太平軍同清軍,在安慶鏖戰多年,死傷無數,安慶丟失以后,沒多久太平天國就滅亡了。然而,這是以前的事情了,
在沒有鐵路的年代,一切大規模物資運輸要依賴水運,扼守長江的安慶自然非常重要。時代不同了,隨著鐵路的出現,江運日趨衰亡。既然江運不重要,安慶也就體現了劣勢,作為省會,它的地理位置太靠南了,而且周圍地形很復雜,水網縱橫,修建鐵路都很困難。相反,當時還是小城的合肥位置在安徽中部,位置更好一些,1935年,淮南鐵路修通,從北部的淮南鐵路經過合肥到南面的蕪湖,到達長江。
3、為什么安慶人喜歡去合肥?
在安徽省的地級市當中,最受委屈的肯怕就是安慶人了,自1667年清政府設立安徽省到抗戰前夕,它都作為安徽省會存在著,只是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衛立煌將軍把安徽省臨時省會從當時的立煌縣(現金寨縣)搬到了合肥縣,而臨時省會的絕大部分官員都是安慶人,這就為安慶人喜歡去合肥打下了基礎,畢竟親戚朋友多,差事就好找。其實早年的安慶人與合肥的聯系是很少的,主要的原因一是雖然是省會,但巡撫之類的高官一直在江蘇的江寧辦公,而合肥只作為一個知府存在,
二是從安慶到江寧水路方面,官員向巡撫匯報工作,從安慶上船,晚上一覺到第二天醒來就到江寧了。這個時候的安慶與合肥,從本質上說是上下級關系,清朝滅亡后,國家變民國,安慶變省會,合肥由知府變成了合肥縣,等級降低了,差事也就少了,但此時的合肥人,特別是皖系的段祺瑞在國民政府中掌握著很大權力,安慶與合肥的關系又熱了起來,通過任人唯親的關系,也為安慶人到合肥提供了便利。
新中國成立后,合肥變成了省會,安慶與合肥的地位變換,因而往來更加頻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合安高速,合安高鐵更進一步拉近了距離,安慶己進入合肥一小時的都市圈,這幾年,作為霸都的合肥確實有著很大的進步,先是2019年的JDp超過了9000億,很快邁入萬億元俱樂部,緊接著又被評為新一線城市,經濟的繁榮,必然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勞動力,這就給人才和勞動力都富裕的安慶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