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史上,常常是這樣評價他倆的,王羲之沉著含蓄,王獻之用的是“外拓法”、豪放飄逸晉代書法“尚韻”書風的主要特征,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王羲之的書法一掃漢魏的質樸、古拙,筆勢飄落浮云、矯若游龍,風格俊逸優美、婉約自由,被稱為“書圣”,他的《蘭亭序》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的書法又稱“二王”書法。
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后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志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筆法不同之處在于王羲之把筆從外往里轉,于右任、啟功、溥心畬的筆法也是這樣。王獻之則是兩邊都轉,這里可以稱之為“公轉”與“自轉”,即拿指轉筆、拿腕和臂來轉。后者轉動的半徑比前者大,如果只是作自轉,就是用內擫法,因為是單方向右轉總會轉到盡頭。因此,“內擫法”的人1700年來,不管是王羲之還是于右任,他們的字多半是不連的。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的書法又稱“二王”書法。王羲之的書法一掃漢魏的質樸、古拙,筆勢飄落浮云、矯若游龍,風格俊逸優美、婉約自由,被稱為“書圣”,他的《蘭亭序》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的書法在張芝和王羲之的基礎上又有創新,稱為“破體”,又叫“一筆法”。在書法史上,常常是這樣評價他倆的,王羲之沉著含蓄,王獻之用的是“外拓法”、豪放飄逸
作為有深厚學養和藝術創造力的書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李志敏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這一發展趨向,在汲取前輩書家碑帖結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明確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題,并進行了開創性的嘗試和探索。不僅魏碑寫得好,狂草更是一流,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與林散之并稱“南林北李”,其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這一發展趨向,在汲取包括趙之謙、于右任等在內的前輩書家碑帖結合經驗基礎上,不僅率先明確提出了“引碑入草”的命題,還自覺對其進行了可貴探索,將北碑之雄強方筆和開闊圓筆徹底融入狂草創作之中,使之從筆法、結體到風貌為之大變,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無愧為引碑入草首倡者和初創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