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關羽的墓地一共有三個,這也就是“頭葬河南,身葬湖北”之說的來源。雍正八年(1730年),關羽被封為“武圣”,于是對應“文圣”的“孔林”,關羽的墓就被稱為“關林”,曾挖出一具尸體,很有可能是關羽那關莊村的真墓呢,公元219年,關羽攻打曹仁駐守的樊城。
1、對于世界第一的河南大佛,山東孔子像,湖北的關羽像你有什么想說的?
謝大師!簡單說一點吧,山東孔子廟起建年代較久、是當時社會統治者需求而建的、雖然這種統治人民的觀念有些殘酷但也是社會的一種文明。湖北關公廟也是當時的社會需求、宣揚仁、義道、德的典范、當時洪武年代并還沒有財神名號、而是清朝康熙年間才封的、致今才被旅游利用、關于平頂山大佛建于可能是兩千年以后吧、主要為提高當地的知名度、旅游需求而建的、我知道的就這么多了、也不知正確么?,
2、頭葬河南,身葬湖北,摸金校尉敬而遠之,關羽墓為什么千年未盜?
關羽墓,在中國墓葬歷史中不得不稱為獨一無二。為何如此說?因為關羽的墓地一共有三個,這也就是“頭葬河南,身葬湖北”之說的來源,從關羽之死說起:關羽為何身首異處?為了說明這個緣由,我們必須先弄清楚關于是如何死的。我們都知道,關羽是三國時期蜀漢“五虎上將之一”,赤壁之戰之后,劉備和諸葛亮通過戰爭混亂的局勢,強借了原本屬于孫權的荊州。
“借”荊州之后,劉備和諸葛亮就一直命令關羽負責鎮守荊州,公元219年,關羽攻打曹仁駐守的樊城。這個時候,正趕上雨季,漢水暴漲,關羽“水淹七軍”,大敗曹操的部隊,這也算是關羽死前的最后一個漂亮戰。曹操面對城池的失守,非常頭疼,司馬懿就建議他說,你不如聯絡孫吳,趁荊州空虛,占了荊州,奪回失地,果然,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拿回了原本屬于孫吳的荊州。
關羽恃才傲物,豈能受此恥辱,匆忙率軍回援,最后在路上被捉,隨后被斬殺,關羽被殺之后,孫權很害怕。孫權知道,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殺掉關羽,劉備肯定率大軍前來決戰,于是,孫權決定將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并俯首稱臣,表面上是向曹操傳捷報,其實是拉曹操下水,讓劉備以為我們兩家團結起來了,以此防止孫劉決戰的時候,曹操從背后偷襲。
關羽墓地之謎:為何會有三個墓地?孫權于是將關羽的頭顱割下,送到了洛陽,曹操識破了孫權的陰謀,于是“操以諸侯之禮葬之”(《三國志》)。于是,關羽的頭顱就埋葬了洛陽南郊,孫權害怕關羽死后,陰魂不散,報復自己,于是就在湖北當陽建立了“大王冢”,到了明朝時期,又再次擴建,被稱“關陵”,這里主要埋葬的是關羽的肉身。
此外,在成都,劉備還為關羽建立了“衣冠冢”,根據清代學者吳振棫在《養吉齋余錄》里面的記載,傳說這是劉備用來為關羽招魂而建立的。關陵和“衣冠冢”歷史上沒有疑問,關羽墓最眾說紛紜的,還是洛陽的陵墓,洛陽“關林”:也許并沒有埋葬關羽話說關羽被曹操埋葬之后,到了萬歷20年(公元1592年),明朝撥款修建了關羽墓葬。
到了清朝雍正時期,此地又被稱作“關林”,為什么叫“關林”呢?根據古代禮制,皇帝的墓稱“陵”,王侯墓稱為“冢”,百姓的墓稱作“墳”,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稱作“林”。雍正八年(1730年),關羽被封為“武圣”,于是對應“文圣”的“孔林”,關羽的墓就被稱為“關林”,不過,現在很多人認為關羽真正的墓葬不在“關林”之內,而是在旁邊的關莊村,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根據當地傳說,明朝時期,關莊出了一個姓郝的太監。
皇帝曾經讓他回家鄉大修關羽墓,這個郝太監有先見之明,他知道,如果把墓修在關莊,以后很多前來祭拜關羽的人都要住在村子里,那個時候,可沒有利用它發展旅游的說法。尤其是官員前來,還必須當地出錢接待,郝太監知道,如果這樣的話,當地人承受不起那么多的錢財壓力,郝太監擅自作主,把洛陽城南的20里的鮑將軍墓修成了關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