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非典“,在我國是在春天,從廣東省開始出現的。多少年之后的非典非現在所說的非典也,SARS流行的初期之所以叫非典,就是這么回事,把非典患者隔離,用一年的時間,把非典這種疾病控制住,非感染性的這里不單說感染性的發現肺炎后,還要進一步找是啥原因引起的,當然以感染性的最多見,感染性的就是——微生物的為總括,這也是我建議廢棄感冒用“傷微”的理由所在。
1、非典是怎么發生的?
一晃而過十幾年,非典肆虐的時候,我媽媽也接到了準備前往隔離醫院的通知。當時我還在上學,那時候一些病人在專門的醫院,具體是哪個我就不說了。大家人心惶惶,醫務人員人手也不夠,醫院都是全封閉的,進去了就不可以出來,到了最后能不能出來還不一定,好像忽然之間每天教室都要消毒,大家都要洗手,板藍根所有的藥店都買不到了,大家走到哪里都帶著口罩。
到了最后有的學校還干脆停課了,還記得當時我媽媽跟我說,如果上邊來通知,她就要調過去了,把我嚇得要死,立馬就哭了起來。那時候我還沒有學醫,也不懂臨床,只知道電視上都在講,這里死人了,那里的醫生又死了,我真害怕我媽媽要是真的去了,我就再也見不上她了,后來,這場風波過去了,大家的生活又逐漸恢復了正常。后來才知道都以為是果子貍傳播了病毒,原來是冤枉了果子貍,真正的宿主是菊頭蝠,
2、當年的“非典”是怎么結束的?
自2002年11月,廣東佛山發現首例非典,2003年5月間,北京和香港的疫情最為嚴重。2003年夏季,染病人數日減,病情得以完全控制,到2003年7月5日臺灣地區最后一個宣布解除非典警報,全球首次非典流行宣告結束。2003年11月,廣州再次出現零星病例,2004年3月,北京再次發現SARS疑似病例,但都沒有再次演變成疫潮,
擴展資料:SARS帶給人們最大的提示莫過于科學技術的局限。原本人們認為細菌病毒在抗生素時代完全是有克星的,結果SARS來無影去無蹤,沒有克星,不知道其發病機理,也沒有有效辦法去應對,在控制SARS疫情的發展上,最先進的技術沒有派上用場,真正讓SARS得到控制的是傳統的隔離方法。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以致有一部分人就把科學當成萬能的,把技術當成萬能的,北京大學教授劉華杰在談到SARS時說:“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有一種幻覺,以為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無限的,即使碰壁了,人們還會認為‘我們終將超越障礙’,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實現,
3、非典是怎么來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這個問題問得好!先說啥叫“非典”。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簡稱,按照漢語的語言習慣,應該叫“肺非典型性炎癥”因為肺炎是從英語翻譯過來,發現了X射線以后,才有肺部炎癥診斷了,首先出來了大葉性肺炎,小葉性肺炎,管其他的都叫非典型性肺炎,后來非典型性肺炎里逐漸找到了病原體的,就命名相應的肺炎,比如軍團菌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肺結核肺炎,病毒性肺炎。
每一個病人的肺炎的診斷名詞都是胸透或胸片的診斷名詞,等胸片發現肺炎了之時,得等病情比較重的時候,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的肺炎早期胸片未見異常的原因所在,現在有CT診斷更早了,比較早期就容易被發現了,但是更早的話還是發現不了,比如剛發病的初期,或潛伏期內,有人認為診斷為肺炎就是確診了,其實根本不是,肺炎最基本的分為兩大類:感染性的和非感染性的。
非感染性的這里不說,單說感染性的發現肺炎后,還要進一步找是啥原因引起的,當然以感染性的最多見,感染性的就是——微生物的為總括,這也是我建議廢棄感冒用“傷微”的理由所在,當一個病人,診斷為肺炎后,多數醫生都會按照要么細菌,要么病毒兩大類來治療,分不清的話就一起用藥,就是抗細菌和抗病毒的一起用。如果能夠肯定是哪種就會有針對性的用藥,
不論是病毒性的還是細菌性的,早期都無法確診,就如同剛出土的幼苗,很難認出來是啥植物一樣,等病情重了,表現典型了,相對容易認識了,治療就有針對性了,所以專業醫生們都會說:“早期表現不典型”,就如同小孩不容易分清男女一樣。如果經過抗細菌和抗病毒治療都無效,又按照已知的微生物檢查又都不是,那總得有一個稱呼吧,就如同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有一個昵稱一樣,比如“丫頭”,比如“小子”,那就還先叫:“非典”吧,即“非典型性肺炎”,按照漢語應該叫“肺非典型性炎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