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我的理解就是節能減排,增加效益。“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溫室氣體是指大氣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即溫室效應,自然和人為產生的氣態成分。
一是工業。沒工不富,韶關的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原來小三線建設時奠定了良好的工業基礎,礦產豐富,電力資源充足,原材料充沛,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韶關學院和高級技師學院,培養和提供了人才和優質的人力資源,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的出路還是在工業,只有工業的發展,才能吸納大量的人員就業、稅收的增長、消費的擴大。
二是農業,韶關農業資源稟賦好、品種豐富、發展潛力大,人均土地多,森林覆蓋率高,水資源豐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是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地方,是省布局糧食和畜牧業生產優勢產區。三是旅游業,老天爺為韶關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名勝古跡、紅色遺產獨占鰲頭,具有發展的潛力。四是商業,韶關與湖南的郴州、江西的贛州相接,是廣東連接全國的北大門,也是連接珠三角的橋頭堡,商業發展將會使經濟活起來。
2、碳中和變革下的鋼鐵行業,未來走勢將會如何?
碳中和,我的理解就是節能減排,增加效益,對于行業來說,就是減少高能耗高附加值低的生產企業,增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加工產品生產企業。要達到碳中和,對鋼鐵企業來說就是減少粗加工產品的產能,降低碳排放數量,同時增加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加工產品產能,個人認為這是鋼鐵企業唯一的出路,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淘汰兼并低效能、高能耗的初級粗加工的鋼鐵企業,合理布局高附加值的高精尖的精加工產品企業,做到粗、精產能配套生產,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達到減產增效,節能減排。
通過減少初級粗加工產品生產,間接地減少了原材料的進口依賴,擺脫受制于人的原材料大宗商品的進口交易,轉變原來被動出口初級鋼鐵產品為主動出口高附加值的精加工鋼鐵產品,我國是世界上粗鋼生產第一大國,要達到粗加工與精加工產能配套,就要減少部分初級粗加工產品生產,淘汰一部分初級粗加工企業。安排減下來的員工再就業將成為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些員工中的一部分可以進入增加的精加工產能企業再就業,一部分進入社會轉型到其他行業再就業,當然有一部分可能再就業會比較困難,這部分需要國家和社會一起關心幫助他們再就業,
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節能減排術語,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達峰則指的是碳排放進入平臺期后,進入平穩下降階段,[8]簡單地說,也就是讓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
202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3月5日,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
“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過計算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設計方案抵減“碳足跡”、減少碳排放,達到“零碳”-即碳的零排放,溫室氣體是指大氣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即溫室效應,自然和人為產生的氣態成分。溫室氣體種類很多,需要控制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人為排放的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七大類,
3、碳中和,一個比造車更大的百萬億級風口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