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們看不到一條直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把尺子去理解它,只要你明白什么是客觀性,你就會明白為什么1 1=2,1 1等于2中給出的證明過程和解釋說明,一個蘋果和一個梨是1,1加1等于2是因為法律的客觀性,加一等于2,我們得到祖先的論證,比如;今天上午打了一頭獵物,下午打了一頭獵物,加起來是兩頭。
加一等于 2,我們得到祖先的論證,比如;今天上午打了一頭獵物,下午打了一頭獵物,加起來是兩頭。當然,如果嚴格要求的話,這也不算是論證。
1加1 等于2是因為法律的客觀性。也就是因為實事求是。這是客觀事實和規律。就像我們的祖先說的,天上總有東西,不為堯之存,不為桀之死。1 1=2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改變。馬克思說,規律是客觀的。只要你明白什么是客觀性,你就會明白為什么1 1=2。1 1=2是一個客觀現實的規律,我們聰明的人類發現并認識到了這個規律,然后用1 1=2這些符號表達出來。1 1 等于2中給出的證明過程和解釋說明,一個蘋果和一個梨是1?當然不是。1是一個抽象概念,是自然數的第二個數。我們所能看到的實體并不都是1,1是從這些實體中抽象出來的一個數字,但是我們可以借助一個蘋果來理解1。就像我們看不到一條直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把尺子去理解它。數學的世界就是這么神奇。抽象概念可以理解,但不能表達。
3、1加1為什么 等于2了?哥德巴赫猜想在1742年給歐拉的一封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如下猜想:任何大于2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因為“1也是質數”的約定在今天的數學中已經不再使用,所以原猜想的現代說法是,任何大于5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之和,歐拉在答辯中還提出了另一個等價版本,即任何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今天普遍的猜想被說成是歐拉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