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浙江跑酒,六年前,我在浙江加起來跑的時間有兩年。浙江地區的母語方言,有吳語、閩語、客家語等,其中吳語在浙江的使用人數最多、分布范圍最廣,也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方言,沒有跑完,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鞋,浙江普通話口音沒那么濃,也與浙江的普通話普及程度有關,尤其是浙江北部靠近長三角地區,城市經濟比較發達,城鎮化相對較高,有眾多外來務工人員,所以這一區域的年輕人從小就講普通話,加之浙江地區歷來注重教育,也會有意識的培養下一代標準普通話,所以聽起來整體普通話相對口音輕。
1、杭州不返鄉人員政府補貼每人一千塊,有多少人不回家的?
杭州市出臺《關于開展春節期間面向在杭外來務工人員“十送”關愛行動的通知》,針對在杭務工、非浙江戶籍并在杭繳納社保的春節期間在杭務工人員,通過企業申報向符合條件的在杭外來務工人員每人發放1000元現金補貼。1000元補貼,這個金額也不算高,但有補貼總比沒有補貼好。外出務工人員留在當地過年是各地政府的倡議,
但很多地方都是倡議,并未拿出實際行動,拿出政策或優待條件來鼓勵支持務工人員留在當地過年。留在當地過年雖然只是倡議,雖然要依靠務工人員的自覺,但如果我們能夠有優待政策,自然也能夠吸引他們留在當地過年。雖然這個有點功利,但對于防疫工作并無壞處,杭州補貼金額并不高,但這舉動就能讓人感到滿滿的誠意。其他省市也應當像杭州學習,拿出更多的實際性行動,而不要只停留在口頭上的倡議或吶喊,
2、浙江哪幾個城市外地打工人員比較集中?
因為在浙江跑酒,六年前,我在浙江加起來跑的時間有兩年。到過省會杭州,計劃單列市寧波以及所有的地級市,市里看不出來,縣【縣級市】,在城里也看不出來。看鄉鎮,鄉鎮中,我第一次感覺到的是臺州溫嶺市的橫峰鎮。橫峰鎮不大,老街很小,最高房子是個旅館,出差那天我就住在這個旅館里。住下后,去街上轉轉,看看有沒有搞酒的大戶【主要是為路橋的經銷商找分銷】,
轉了兩個多小時,全是做鞋子的。做鞋子的大廠沒看到,都是作坊式的,家家做,就在家里做,家就是廠,廠就是家,年輕人做,老頭老太也做,我跑的時候,見到了三個村的村名字。沒有跑完,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鞋,我估計這一塊地方有幾萬人。快到晚上,我回到旅館,休息一下后,出去吃飯,鎮小,但熱鬧,店挨著店,一塊不大的廣場,全是賣各式各樣東西的。
賣鞋的少,做鞋的不缺鞋。到處熱鬧,人的密集程度尤如趕交流會,或超市大降價搞促銷,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空位置的飯店,炒了兩個萊,夏天的時候,叫了瓶啤酒,邊喝邊看店外來來往往的人,聽的是店里吃飯的人的說話聲音。語言語調一桌與一桌不同,但看出來,他們大部門是在這做皮鞋的,因為我隱約感覺到他們講話的言語中有鞋。
我吃的很慢,邊吃邊想明天怎么找到這個鎮上做酒做的最大的,吃完,我問店老板,我做白酒的,想找個做白酒的做,麻煩你告訴我。店老板講,我們鎮上飯店不多,打工的多,有錢的喝酒到溫嶺,我們這里的酒都是溫嶺送過來,你到溫嶺去找賣酒的,我講,老板,你們鎮上做鞋子的人蠻多的。他講,多喲,這一塊,有幾萬人,做鞋子的大小廠一直連到溫嶺城北,
3、為什么浙江有許多方言,但是浙江人說普通話沒有特別濃的口音?
其實浙江人說普通話,也是帶有口音的,特別是在北方人聽來,帶有明顯的南方味道,而之所以感覺浙江人說普通話,沒有特別濃的口音,大概率源自浙江母語方言語速比較慢、輕,不容易給人留下“噼里啪啦”的急躁感。另外也與浙江地區重視教育,普通話普及程度高有關,單純只看南方省份的普通話使用,浙江確實屬于口音相對較輕的,
浙江地區的母語方言,有吳語、閩語、客家語等,其中吳語在浙江的使用人數最多、分布范圍最廣,也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吳語有“吳儂軟語”的說法,雖然也分為好多個小片區,但所有吳語都保留了非常多的古漢語平仄聲律,比較婉轉軟糯、細軟柔美,聽起來特別清軟,所以方言為吳語的人,在說普通話時,自然而然也會比較輕、慢,不會給人留下“太硬”的感覺,也就被我們理解為口音不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