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愿意坐在那一動不動聽評書了。德云書館每周都有評書演出郭德綱現在很忙,沒有時間說評書了,皆因親身經歷,加上觀察生活細致,善于總結,把評書加以改變和創新,用四川的特色文化,特色語言的生活哲理,為人處事,市井百態,尤其是四川成都人那種休閑的生活,用他的評書也叫散打評書描繪的栩栩如生,是川人飯后茶后最喜歡的評書。
1、您還還會聽評書嗎?還記得您最喜歡的那部評書?
評書是曲藝的一種,對60后,70后,甚至80后的人們曾留下美好的記憶。在電視機還稀缺的年代,家有一臺半導體收音機,也是很奢侈的,記得那時候,大家圍坐在一起,聽劉蘭芳老師的《岳飛傳》,《楊家將》;單田芳老師的《隋唐演義》;袁闊成老師的《三國演義》等等。就像現在追劇一樣,曾給童年留下了美的留記,隨著電視機進入家庭,評書逐漸淡出人們的視聽,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偶爾聽聽評書的也是些上了年紀的人。
2、喜歡聽袁闊成和劉蘭芳講的評書,那么,成都李伯清的評書,你知道多少呢?
成都男神,李貝貝。1947年生人,72歲的耄耋老人了,現在仍然活躍在川渝兩地電視屏幕上,在云貴川一帶,李伯清是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是老百姓家喻戶曉的本土明星了。早年的貧窮,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是他親身經歷了勞苦大眾的疾苦,拉過夾夾車(木頭兩輪人力車,拉貨用,相當于現在的貨拉拉),冒充過炊事員,為了生活去學廚,現在川人都有這種思想,讀書成績不好,不想讀書,就去學習廚藝,當廚師,為的就是有個活路。
廠頭做過雜工,后來改學評書,皆因親身經歷,加上觀察生活細致,善于總結,把評書加以改變和創新,用四川的特色文化,特色語言的生活哲理,為人處事,市井百態,尤其是四川成都人那種休閑的生活,用他的評書也叫散打評書描繪的栩栩如生,是川人飯后茶后最喜歡的評書。早些年去過云貴渝,后面還是回到成都,李伯清為人和善,早年皈依佛門,用他的語言說是跟到海燈法師一起吃過幾年素面,現在川渝兩地弟子眾多,但得到他真傳的寥寥無幾,他的弟子們現在搞餐飲的居多了,
3、評書無論怎么創新,現在真的沒人聽了嗎?
有這個想法的人應該去了解一下德云社的壯壯小朋友,然后就會改變原來的看法,評書這么有魅力啊!德云社一直在創造著奇跡,相聲是,小曲小調是,評書也是隨著娛樂方式的多元化,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評書這種藝術形式,由于表演方式的局限性而越來越不受歡迎了,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德云社聞名于世之前確實是這樣,本世紀初,不僅相聲式微,評書這種曲藝形式也開始慢慢的沒人欣賞。
你想啊,兩個人表演的讓人開懷大笑的相聲都沒人聽了,何況是一個人表演的評書呢?沒有人愿意坐在那一動不動聽評書了!我小的時候喜歡聽評書,喜歡單田芳、劉蘭芳等評書大家,喜歡他們講《三國演義》、《隋唐英雄轉》、《紅樓夢》,所以就一直關注著評書藝人們,但是讓人失望的是,老先生們退出舞臺后,他們的傳人們已經不能再把這門古老的藝術發揚光大了!是郭德綱的《坑王駕到》讓我看到了評書的希望,他亦莊亦諧的表演、風趣幽默的語言讓我重新拾起了對評書的興趣,相信和我一樣又開始聽書的大有人在吧,要不然,郭德綱“坑親王”的名號是哪里來的呢?這是郭德綱在繁榮相聲之后,又打算把評書也繁榮起來呢?德云書館每周都有評書演出郭德綱現在很忙,沒有時間說評書了!好在,他西河門的弟子李云天、閻鶴祥接過了老郭手中的大旗,在德云書館開了“書”!其中,最出色的就是閻鶴祥,西河門藝名閻景俞,他是正兒八經的工科大學畢業,縝密的邏輯思維、豐富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視角,讓他的評書迅速受到追捧!去年夏天因為《劉漢臣之死》吸粉無數,這些粉絲也大多是年輕人,這難道不是評書的希望嗎!《劉漢臣》這部書,是當初郭德綱的師父金文聲老先生傳給他的,金文聲收郭德綱的時候,評書已經沒了往日的輝煌,老先生欣賞郭德綱的相聲水平,欣賞郭德綱的為人,所以很希望老郭能把這門傳統藝術繼續發揚下去,所以就把自己畢生所學傳給了和郭德綱一起拜師的“福、祿、壽、喜”四人,目前看,真正接過金文聲先生衣缽的是藝名為郭增福的郭德綱了!郭德綱又把《劉漢臣》傳給了閻鶴祥,評書的魅力就在于,演員在說“書”的時候可以加上自己的評語和看法,所以每一位藝人在說同一部書的時候,除了故事梗概大致一致外,其他的就不盡相同了,而閻鶴祥真的把《劉漢臣》說出了“花”來!現在,閻鶴祥書館的門票已經從不足百元漲到了三百元,而且大多時候是一票難求!可以預見,閻鶴祥將要開始的新書《我的師父和我們的德云社》必將帶起一股評書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