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表格為浙江省高考等級賦分表,分為21個等級,考生成績位于哪個等級,就記對應的分值。(原始分區間最高分-某考生原始分)/(等級賦分區間最低分-原始分區間最低分)=(等級賦分區間最高分-等級賦分)/(等級賦分-等級賦分區間最低分),也就是(69-61)/(61-58)=(70-x)/(X-61),解方程得出最后x=63.45分,根據四舍五入的原則,最后的等級分為63分,比實際分數高了2分。
1、高考政策說的“等級賦分”是什么意思?應該如何理解?
實行新高考的省市,必須要了解等級賦分規則,因為這一點太重要了!它可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高考成績和大學檔次!由于各省具體的政策不一樣,尤其是第一批試點省市和第二批有很多不同,我這里以第二批試點的山東省為例,進行解讀!一、什么是“等級賦分”?怎樣實行等級賦分簡單說,就是學生選考的科目(政史地理化生中的任意三科組合)的卷面分數不是最后的高考分數,卷面分數需要通過對應等級轉換為最后高考分數,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等級賦分。
等級賦分后,學生的最后高考分數可能高于實際卷面得分,也可能等于或者低于實際卷面得分,山東省在浙江省試點的基礎上,將等級化成了A到E8個等級,每個原始分(卷面得分)都會對應一個等級分。那么具體是如何換算的呢?請看下圖:假如小明原始分考了61分,按照等級劃分,屬于C 檔,這一檔的區間分數是58——69分,需要換算成這一等級區間的分數為61——70分,
根據公式:(原始分區間最高分-某考生原始分)/(等級賦分區間最低分-原始分區間最低分)=(等級賦分區間最高分-等級賦分)/(等級賦分-等級賦分區間最低分),也就是(69-61)/(61-58)=(70-x)/(X-61),解方程得出最后x=63.45分,根據四舍五入的原則,最后的等級分為63分,比實際分數高了2分!根據這個公式,任何一個原始分都可以套出最后的等級分。
二、為什么要“等級賦分”?為了更公平!這是選課之后,必然采取的新的對策,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不同學科,試卷難度不可能一樣!舉個例子:加入某大學對該專業的要求是必選物理一科,那么考這個專業的學生,有可能是理化生組合,有可能是理史生組合,假如歷史的試題難度大于化學,那么選擇理史生的學生的原始分數就會吃虧了,難以保證公平,
而使用等級分,考生最后上的院校和專業,最終是由考生所在的位次決定,也就是在競爭者群體中的相對位置,而非原始分,能最大抹平了由于學科難度差異帶來的不公平現象,使得不同科目之間成績可以相加。三、“等級賦分”有什么影響?那么等級分真的能保證公平嗎?不能!只能保證相對公平,使用等級分后,有人戲稱命比實力更重要,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是因為你選擇的這一科,學生群體和命題質量都有很重要的影響,而這些因素,不是學生能夠掌控的了的。
舉個例子,為什么現在出現“棄物理”現象?這是因為這種換算會出現“高手互掐”的情況,也就是說,因為物理較難,所以有可能選擇物理的都是成績優秀的學生,這樣的話,肯定也會劃出8個等級,也許選擇物理的最后1名考了80分,那么根據等級賦分,是不是也要賦分成最低的21分?這樣,就不可避免的讓很多本來想學物理,也有能力學物理的學生,紛紛放棄了物理,
2、新高考基數不一樣怎么賦分?
新高考 3選考科目采取等級賦分制計分,方法是本省所有選擇單科科目的考生參入,分數從高到低排序,然后按比例得出相對應的分值,等級越高,分值越高。等級賦分每個省份劃分的等級都不同,如上海分為11級,浙江分為21級,山東分為8級等等,基數是每個科目不同,每個省份也不同,以實際報考單科目的人數為基數。下面表格為浙江省高考等級賦分表,分為21個等級,考生成績位于哪個等級,就記對應的分值,
但,在浙江省剛開始實施賦分時,因報考物理的人數減少,使得很多家長朋友報名參加高考,增加基數,以提高學生等級分;發現此問題后,浙江省做了調整,將物理設置了一個報考基數6.5萬人,即少于此人數,則基數按6.5萬人算,多余此人數,則按實際人數算。其他省份還未出現這種情況,基數都是當年報考單科目的考生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