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安徽是一個南北差異表現巨大的省份。安徽省橫跨我國我國南北分界線,也就是說安徽既有南方也有北方,南北的劃分也沒有嚴格分界線,并不是淮河南北完全不同,安徽就符合這樣一個典型的特征,淮河流經安徽,南北兩面的人民被一條淮河隔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1、安徽南北怎么分?以淮河分還是以長江分?
安徽位于我國中東部,境內有二大河流,淮河和長江。一般以淮河流域為界,淮河流域以北稱皖北就是安徽北部,淮河流域以南稱皖南,也就是安徽南部,安徽省橫跨我國我國南北分界線,也就是說安徽既有南方也有北方。安徽淮河流域以北地區也就是安徽北部,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氣候相對南部更冷一點,也更干燥一點。主食也主要以面食為主,
地形也以平原為主。安徽南部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農作物主要以水稻為主,主食也以大米為主。南部地區雨水也偏多,冬天氣溫也沒有那么低,地形以丘陵山區為主,當然也有平原地區。南北的劃分也沒有嚴格分界線,并不是淮河南北完全不同,南北之間也有一個緩沖地帶。如合肥、滁州、六安周邊地區,你也不能說是南方也不能說是北部,這些地區就是南北的過度地區,
生活習慣和氣候特征兼有南北的特征。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多原化的社會,很多地區對南北的感覺也沒那么明顯,特別是類似安徽這種南北分界線附近地區感覺更沒那么明顯,人類是在不斷的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南北之分也沒有多大意義。人類會為了生存,會在當地找一條適應自己生存之路,加上現在人類流動性很大,更加難以嚴格區分南北,
2、安徽和江蘇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差別不大,為什么發展結果很有差距?
安徽和江蘇在康熙六年屬江南省,一六六七年劃為安徽和江蘇兩省。分省后長江淮河,平原陸地各占一半,沿江五虎城市安慶南京兩省各占一個,安徽省會安慶,江蘇省會南京,兩個省會城市都是經濟繁榮,水陸交通發達之地。兩省地理氣候完全相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江蘇城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三市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而安徽十六市經濟發展不盡人意。
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認為一個省的經濟發展于產業定型有關,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因地制宜著手抓輕工業發展,以輕工業帶動鄉鎮企業,以鄉鎮企業帶動個體辦企業,多年來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邁進,終于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去過江蘇的人都知道,江蘇各地龍頭業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遍地開花,工廠林立,機聲轟鳴,吸引了許多外省人前來打工淘金,自身發展了也帶動了欠發達省份的經濟發展,
3、安徽屬于北方嗎?
感謝邀請。安徽,簡稱“皖”,位于中國大陸中東部,地理位置上屬于華東地區,題主的問題是,安徽是否屬于北方,其實安徽來說,安徽的部分地區屬于北方,部分地區屬于南方。我們都知道,我國有一條著名的分界線叫做秦嶺-淮河線,是中國(特別是東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此線的南面和北面,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或是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而安徽就符合這樣一個典型的特征,淮河流經安徽,南北兩面的人民被一條淮河隔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故,安徽是一個南北差異表現巨大的省份,安徽北部地區,即我們俗稱的皖北,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6個省轄市,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淮河以北,具有典型的北方人民生活特征。也有一說淮南屬于皖中地區,而淮南本身,市境以淮河為界形成兩種不同的地貌類型,淮河以南為丘陵,屬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為則為地勢平坦的淮北平原,所以一般來說把淮南也歸類到皖北地區,
皖北代表的文化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因此皖北地區主要以面食為主,由于皖北大多是平原地區,方言上也比較接近。而安徽南部地區,則就是我們常說的皖南地區,特指指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包括黃山、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安慶7市,到這里你會發現與皖北地區大相徑庭,幾乎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十里不同音”的方言,形成了皖南地區特有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