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段歷史,至今平陵地區的群眾還流傳著“先有平陵城,后有濟南府”的傳說。隨著濟南城市化的改造,這些濟南的老四合院也逐步對外開放,并走向商業化,由以往的民宅改造成了餐館,這些美麗的四合院才終于走進了大眾的視野,考古發掘證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濟南地區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目前這一時期的遺址全省發現約七八處,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處。
1、濟南建城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考古發掘證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濟南地區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目前這一時期的遺址全省發現約七八處,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處。相傳舜(約公元前22世紀)曾“漁于雷澤,躬耕于歷山”,歷山即濟南市區南部的千佛山。關于濟南古城的興建,濟南古城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譚國,它曾在章丘縣城子崖修建城圍。
此地離今天濟南市區35.7公里,與我們要說的濟南古城是兩碼事,但城子崖城圍的出現又是古濟南城的維形,所以應把城子崖看作是濟南古城的根。東周后期的齊國設歷下邑,這是歷下城垣的開始,春秋戰國時代,濟南為齊國之濼邑。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濟水之南,故名。西晉永嘉年間大約是在公元307——312年之間的時間,又在古城以東另建東城,并把濟南郡治所由東平陵移至歷城,濟南開始建有土城,
所以,正是因為這段歷史,至今平陵地區的群眾還流傳著“先有平陵城,后有濟南府”的傳說。而時間到了元朝后,人們又把古城和東城合一,這樣一來,古城的范圍又擴大了,等到了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又改建為磚城,這座磚城的規模為方圓12里18丈2尺,高3丈2尺,城池護城河寬5丈,深3丈。辟四門:東門稱為齊川門;西門稱為濼源門;南門稱為舜田門,后改為歷山門;北門稱為匯波門,
此次修建,是歷朝規模最大和最完善的一次。時間到了清朝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在城外又筑土圩,周長40里,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又在東西南三面改建為石圩。這座古城,由于歷代的不斷修建,濟南古城里里外外布局合理,加上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七十二泉以及其他自然景觀,同濟南古城交相輝映,渾然一體,使濟南古城更顯得古樸、雄偉、壯麗,
詩人劉風誥稱頌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可以說是高度概括了濟南古城的千古風流。民國成立后,于1913年把濟南附屬于岱北道,1914年,又把俗北道改為濟南道。1929年,正式改設為濟南市,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從此,濟南獲得新生,舊貌換新顏,這座古城不得不與時代告別,但它存在了2400多年,不愧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名城。
2、濟南有哪些美麗的四合院?
濟南的四合院多在老城區,比如曲水亭街、王府池子、芙蓉街附近,以往要探訪這些隱藏在市井的四合院是很難的,四合院的主人也基本不接受游人的參觀,而隨著濟南城市化的改造,這些濟南的老四合院也逐步對外開放,并走向商業化,由以往的民宅改造成了餐館,這些美麗的四合院才終于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盤點一下濟南那些美麗的四合院,
濟南小館位于山東省政府附近,濟南小館,能享有這個位置和名字也是一種認可吧。這里的環境非常棒,獨門獨院,空間不大,但是小巧精致,安靜不失優雅,現在已經被主人改造成了私房菜館,最好的是院里的清泉,在各個屋前環繞一周,潺潺流過。夏天里面可以冰鎮西瓜、啤酒之類的,還可以用泉水泡茶,這算是比較有特色的了,院子里還有一棵一百多年的石榴樹,有泉、有樹,端莊雅致,很有情調,是聚會待客的好地方,
他家的飯菜味道還是不錯的,主打魯菜,因為是私房菜的緣故,做的比較精致,價格也有一些小貴,但是環境確實不錯!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鞭指巷社區雙忠祠街18號起鳳街5號院這里曾被CCTV1評為“濟南最美院子”,位于大明湖正南門以南的小巷子里,老濟南傳統的四合院,和濟南小館一樣,民居改成了魯菜館。院內有兩眼古泉,“龍泉”和“鳳泉”,清澈的泉水涓涓噴涌,晝夜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