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屬東坡那一闋千古傳頌的頓悟詞在浩瀚的中秋詩文中,蘇東坡清麗雄闊、情韻兼勝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堪稱絕唱。詞人對人生的態度頓時化作釋然頓悟的理性,那就是直面“陰晴圓缺”的世態,“悲歡離合”的人生,做真正的猛士、直面慘淡的人生,仕途的逆旅、思念親人的惆悵,頓時“灰飛煙滅”,暢快發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企盼。
1、蘇軾是怎么過中秋的?
中秋明月屬東坡那一闋千古傳頌的頓悟詞在浩瀚的中秋詩文中,蘇東坡清麗雄闊、情韻兼勝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堪稱絕唱。如果以蘇東坡命運多舛、“長恨此身非我有”的滄桑人生作橫向審視,這首詞實是智慧詞人勘破人生的月下頓悟之作,詞作誕生于熙寧九年(1076年),時年41歲的東坡,青春早已散場,經歷人生匆匆聚散,飽嘗塵世種種煙火:22歲喪母,30歲亡妻,31歲父卒,兄弟蘇轍6年未見,36歲時因與宰相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貶謫任密州知州。
中秋對月,東坡因月而生天上奇想,對月而感人間滄桑:正如“月有陰晴圓缺”,人間也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詞人對人生的態度頓時化作釋然頓悟的理性,那就是直面“陰晴圓缺”的世態,“悲歡離合”的人生,做真正的猛士、直面慘淡的人生,仕途的逆旅、思念親人的惆悵,頓時“灰飛煙滅”,暢快發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企盼。
2、農村人怎樣過中秋節的?
中秋佳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的傳承,過中秋節是對親人的一種思念,農村人過中秋節沒什么講究,不像城里人一哪樣高調想著中秋節送什么禮比較有面子,在農村人眼里哪是一種負擔。在農村過中秋節,大部份人都是比較平常心去過去對待,一家人回家團圓吃頓飯才是最好的心愿,當然,過節嘛少不了買些月餅應下節日,做一頓像樣一點的晚飯,殺一只雞,整兩斤豬肉,整點農家菜足已。
說到中秋節,讓我想起兒時過中秋節的情景,是一種盼望,是一種期待因為都想著過節吃月餅,有肉吃,哎,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現在我們都是到了不惑之年,再想想出來打工的這二十載,每逢過中秋節都沒有回家去陪著父母兒女一起過中秋節吃頓飯,真的是愧疚,想起這些讓我暗然傷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鄉,朋友們逢年過節,都常回家看看吧,家里的老人,小孩等著你回家團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