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宋朝末年,南方戰亂,廣西廣東的老百姓正準備過中元節,聽聞元軍大舉進攻嶺南,為避戰亂,為了避免因過節而被敵人一網打盡,先人們就只好提前一天過節了。中國有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之農歷七月十五則是我們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以前廣西、廣東的老百姓也在農歷七月十五過節。
1、中元節你們那里過嗎?怎么過?
中國有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之說。都是以陰歷計,上元節正月十五,是大家最熟悉的元宵節,又傳說為玉皇大帝的生日,中元節是七月十五,又稱鬼節,這是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孟蘭盆會:下元節則為十月十五。古代此三節是十分隆重的祭祀節日,分別祭祀天官,地官,水官,中元節這一天據說鬼門大開,從閆羅到小鬼都到人間來過節,所以這一天忌諱很多,晚上早些回家,不要靠墻站立,不要勾肩搭背,以免滅掉肩上的生命之火等等。
2、在農村中元節該怎么過?
感謝邀請??!我們山東農村把七月十五叫做鬼節,上了歲數的老人說,七月十五是開鬼門關的日子,在我們老家,鬼節屬于大節,是被農民很重視的節日,所以要很隆重的過這個節,在我們山東農村,七月十五的早晨要天不亮就起床,把家里的宗譜請出來掛好,還要擺上貢品,一切整理妥當后,要很誠心的點上香,跪拜祖先。七月十五這天,早晨起來是要做茄子餅的,在大鐵鍋里,煎一大鍋底茄子餅,煎好了的茄子餅要先供奉在宗譜前面,給祖先嘗吃,
然后才是一家老小吃早飯。中午的時候要包我們山東特有的山東大包子,現在包包子基本是蕓豆餡或者芹菜餡,剛出鍋的大包子還是要先給祖先吃,晚上包餃子,晚上就得很隆重了,餃子出了鍋,不僅僅要供奉,還得點香燒紙錢,最后燃放一掛小鞭炮,整個過程結束才可以合家吃餃子。之所以對七月半這樣重視,是因為鬼節這一天是大開鬼門關的日子,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說,家里那些死去親人和祖先,會在這天回家看看,所有的好飯都是給他們準備的,
3、你們的中元節是怎么過的?
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陽節,潮汕的中陽節是這樣過的,農歷十四是鬼神的節日,人們從一早就準備好飯菜到山上去拜鬼神,到了晚上很多人很早就呆在家不敢出門了,聽說晚上會有孤魂野鬼出來,所以到了晚上外面街上就比較安靜的。到了十五中午也要準備好飯菜在家里拜祖先,當天要在家里拜神,也要去各個廟里拜神,這個中陽節在潮汕還是比較重視的一個節日,
4、廣東有些地方過七月十四,有些地方過七月十五?有什么區別嗎?
農歷七月十五則是我們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為什么廣東地區過“鬼節”不是在農歷七月十五,而是在農歷七月十四,為什么要提前一天呢?這里有一個故事:以前廣西、廣東的老百姓也在農歷七月十五過節。到宋朝末年,南方戰亂,廣西廣東的老百姓正準備過中元節,聽聞元軍大舉進攻嶺南,為避戰亂,為了避免因過節而被敵人一網打盡,先人們就只好提前一天過節了,
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后來便一直延續下來。鬼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所謂“七月十四,鬼放肆!”傳說由農歷七月一日起,地府中的游魂野鬼就開始被釋放出來,他們可以在人間游離一段時間,接受人們的祭祀,直至七月三十,鬼門關會再度關閉,鬼節的節期亦就此結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麻姑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傳說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連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連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