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邯鄲之戰正義性不足長平之戰,秦國痛擊趙國,勉強算得上正義之戰。最終,信陵君在隱士侯贏的幫助下,竊得兵符,幫主趙國解了邯鄲之圍,使趙國邯鄲之戰取得了勝利,趙國的努力趙孝成王在位時期,是趙國由盛轉衰的時期,最重要一點就是敗了長平之戰,直接被秦軍打到了邯鄲門口,不過邯鄲保衛戰(即邯鄲之戰)的勝利證明了趙孝成王多少有點能力。
1、長平之戰后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說起秦趙邯鄲之戰,名氣遠不如長平之戰,但兩者的結果卻截然相反,而且邯鄲之戰是在長平之戰趙軍慘敗以后打的。雖然趙國經歷了長平之戰的慘敗,但在邯鄲之戰中卻成功翻盤了,為何?戰機已逝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戰機稍縱即逝,長平之戰發生在前261年至前260年,此戰趙國損失極其慘重,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沒,長平之戰后,白起抓住戰機,想要乘勝進擊,攻下趙都邯鄲。
白起一方面派使者回國向秦昭襄王稟報他的想法,另一方面則兵分三路,進圍邯鄲,想一舉滅趙,秦國丞相范雎(jū)嫉妒白起的功勞,擔心白起地位超過自己,就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建議秦昭襄王接受趙國的割地求和,秦國很快退兵。趙國迎來喘息之機,戰機已逝,強行出戰邯鄲之戰發生在前公元前259至前257年,起因是趙孝成王意識到割地不是辦法,拒絕給秦割地,并與東方諸國合縱對付秦國。
秦昭襄王對趙國的行為大為惱怒,于公元前259年10月,也就是長平之戰三個多月后,再次出兵伐趙,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王陵戰至第二年,仍不能取勝,秦國增兵十萬支援王陵。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為帥,但白起認為此時攻趙難有勝算,勸秦昭襄王放棄攻趙,所以秦王屢次催求,白起都以病推辭,這為他的死埋下了隱患,
秦昭襄王換王龁(hé)接替王陵為主將,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邯鄲。秦軍死傷過半,還是攻不下,范睢舉薦鄭安平為將,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龁,然而還是以失敗告終。秦軍的消耗冷兵器時代很難說有什么絕對勝利的戰爭,往往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長平之戰秦軍雖然勝了,但是實力損耗也很嚴重,這一點,身為主帥的白起最清楚不過,他殺掉趙國數十萬降卒,原因之一就是怕他們趁機作亂而秦軍難以鎮壓,因為秦軍的人數并不比他們多太多。
秦軍精銳部隊損失大半,但秦王仍對自己的軍隊抱有十分的信心,依舊下令揮軍伐趙,結果慘敗,趙國的努力趙孝成王在位時期,是趙國由盛轉衰的時期,最重要一點就是敗了長平之戰,直接被秦軍打到了邯鄲門口,不過邯鄲保衛戰(即邯鄲之戰)的勝利證明了趙孝成王多少有點能力。吃一塹,長一智,長平之戰的失敗讓趙孝成王醒悟了,他拒絕獻地給秦,他知道這必然會引來秦國進攻,單以趙國一國之力,已經無力抵抗秦國,所以他開始加緊與魏、楚等國訂立盟約,尋求聯軍抗秦,
與此同時,趙王還在國內積極發展生產,重整軍備,進行抗秦準備。戰爭爆發后,趙王派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趙相平原君趙勝散家財鼓舞士卒,編妻妾入行伍,號召軍民共赴國難勝,同時趙國加緊尋求聯軍救援。前258年,平原君出使楚國,還發生了毛遂自薦的故事,平原君向楚考烈王陳述合縱抗秦的利害關系,但談了大半天,楚考烈王還是猶豫不決。
最后在毛遂的怒激之下,楚王才唯唯答應,出兵十萬救趙,魏安僖王也派晉鄙率軍十萬救趙,但在秦昭襄王的威脅下,魏安僖王怕了,命晉鄙大軍暫停于鄴觀望,于是又有了竊符救趙的故事。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偷出了虎符,帶勇士朱亥殺了晉鄙,奪得兵權,挑選八萬精兵進擊秦軍,三國聯軍與秦軍對峙,勝算大增。士氣不如長平之戰失敗后,趙國數十萬人被殺,消息傳回邯鄲,趙國舉國憤慨,眾志成城,人心齊得很,對此,白起曾對秦王進言:”趙自長平之戰后,君臣憂懼,上下同心,內撫民心,外結燕魏,備秦為務,
現在他們國內已平,外交已成,所以當今之時趙不可伐也。“而秦軍久攻邯鄲不下,損失慘重,士氣不可避免地跌落下來,秦國要靠著利誘才能激發士卒的戰斗激情,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士卒怨聲載道,疲憊不堪,總結:怨氣的爆發邯鄲之戰秦國失敗,可以用白起勸秦王的話總結:”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