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會來事”,我來?說個人?,讓大家?瞧瞧什么叫真正的“會來事”,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最后那一招,真絕。再說到具體賣東西,這老板娘那更會來事了,比如一瓶楊梅罐頭,標(biāo)價4.5,她會我們村里有個小商店,自打我記事起就一直開著,到現(xiàn)在少說也得有30年了,之所以能開這么久,全“賴”這老板娘“會來事”,怎么個來事法。
1、什么叫“會來事”?怎么樣成為會來事的人?
說到“會來事”,我來?說個人?,讓大家?瞧瞧什么叫真正的“會來事”,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最后那一招,真絕!我們村里有個小商店,自打我記事起就一直開著,到現(xiàn)在少說也得有30年了,之所以能開這么久,全“賴”這老板娘“會來事”,怎么個來事法?聽我給您說說:要說這商店吧,在村東頭還有另一家,論裝修,論貨品,論地段都不如村東頭那家,可論生意,東頭那家經(jīng)常被吊打,這是為何?原因很簡單,經(jīng)不住人家“會來事”啊!首先這老板娘態(tài)度熱情,凡是有人來店里,她都一一熱情招呼,跟來了親戚一樣,端茶倒水的,喊吃這個嘗那個。
門口常年擺放著幾條長凳幾張小桌子,小桌子上放一些瓜子花生,上店買東西的人,加上一些過路歇腳的人,一聚集,無形之中給小店營造出了一種人流旺盛、生意興隆的氛圍。然而她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估計也是深刻地領(lǐng)悟到了“人無笑臉莫開店”這句老話的精華所在吧,倘若大人有帶小孩過來店,這老板娘總是滿臉笑容來相迎,順手抓起一把糖果,很親和地送到小孩手上和兜里:“來,小寶,奶奶給你吃糖”,小孩高興了,可大人感覺欠了個大人情,下回買東西你還好意思去別家嗎?再說到具體賣東西,這老板娘那更會來事了,比如一瓶楊梅罐頭,標(biāo)價4.5,她會說:“我們關(guān)系那么好,本來我賣給別人是賣4塊5的,賣給你只要4塊,但你可千萬別說出去啊”。
按她的意思,她賣給你的東西永遠都是低于原價賣給你,總是能讓你感覺到占了便宜,得了優(yōu)惠,讓你在心理上更依賴和信任她,殊不知,她賣給其他人都是這個價。你瞧瞧,表面看是“會來事”,其實是很高明的營銷技巧,最服下邊這一招,真絕!近年來由于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頭老太太,生意勢必受到影響,不過對于此,她還是有招,你看她怎么做的:她索性建了一個V信群,想盡一切辦法把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全部拉到群里,時不時地發(fā)個小紅包活躍一下氣氛,并滿有誠意地告訴他們:“年輕人在外頭不容易,如果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我?guī)兔μ幚淼谋M管跟我說,不要跟我客氣啊”。
果真,誰家老頭老太太有個頭疼腦熱幫著叫醫(yī)生,幫著照看打理,誰家有個重活兒,換個燈泡,提個水什么的都是安排兒子隨叫隨到,這些看似是小事,但積攢的是人情,更是恩情啊,慢慢地,這個群逐漸轉(zhuǎn)變成了“線上購物群”,時不時有人在群里“幫我送一箱牛奶給我媽媽吧,錢一會轉(zhuǎn)給你”,“幫我送一件水果過去吧,錢馬上轉(zhuǎn)你”,“幫我......”,就這樣,一天下來的營業(yè)額也也不少,而且年輕人買東西基本都不講價的,這樣賣的利潤會更高。
更可觀的要數(shù)年底了,尤其是快過年的那半個月,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回來都得辦年貨啊,去哪里辦?很自然都是去這個老板娘那,畢竟平時有那么份交情和恩情在那,可以說除了小商店買不到的,比如雞魚肉什么的得去集市上,其它的大件,煙花、鞭炮、水果、牛奶這些基本都是在她那辦齊。所以每到年底,簡直就是報復(fù)性消費,她們一家子根本忙不過來,不得已雇了兩個人來幫忙打理,
這場面看得東頭那家直紅眼珠子,也僅此而已,因為這其實也合情合理啊,這些都是她平時“會來事”積攢的回報。結(jié)語這就是“會來事”的人,通俗一點講就是會說話、會辦事,眼力見十足,這種人的情商往往都比較高,說話總能說到對方的心坎里,辦事總能辦到點子上,他們也往往善于察言觀色,又深諳人情世故,打個形象一點比喻:你不經(jīng)意間打個哈欠,他能隨即溫暖地給你遞個枕頭;領(lǐng)導(dǎo)剛一掏煙,煙灰缸已經(jīng)挪到了身前,打火機已經(jīng)躥出了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