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王姓的六次大播遷,特別是前四次大播遷,造成了太子晉所傳的諸多世系,包括三槐王氏、贛湘王氏(有可能是王姓第二次大播遷時形成)、潮州王氏、東莞王氏、瓊崖王氏等等,遍布全國二十一郡及東南亞諸國并成為望族。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等地),、新野郡(今河南新野縣、鄧縣等地)。
1、你的姓氏祖籍是哪里?
我姓羅,據史書記載羅姓出自妘姓,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后裔。周朝時候,有子孫封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羅國,后羅國被楚國所滅,后人以國名“羅”為姓,本人現原籍廣東興寧市,椐家族譜記載,廣東興寧羅氏開基老祖珠46世洪德公,字必元,號任郎,尚崇公次子,生于宋寧宗“嘉定”八年(1215年)。“景定“壬戍(1262年)科擢進士第,仕咸寧縣令,升撫州大守,官至朝散大夫,
為官清正廉明,百姓謳歌云:“細閱后裔派系長,簪纓綿亙世流芳;孝子忠臣昭冊史,才人學士著朝堂。章臺樹歷風霜古,桂籍榮增日月光;試問根源何處是,豫章溝起姓無雙”,洪德公共娶九妻,生十八子及一女。卒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己西歲,壽高95歲,葬于汀州寧化縣城東重岡巔,洪德公十八子,廣布粵東,粵北,粵西及贛,湘,桂,浙,閩,川,臺諸省和東南亞,奕葉蕃昌,興寧市的羅姓亦是由洪德公之子所傳,因此本人羅姓的祖籍是福建省寧化縣。
2、王姓起源在哪里?
中國的家譜,導源于上古,延續于現代,上下數千年,和中國的歷史一樣悠久綿長,一部完整的家譜,就是一部系統的家族生命史,華夏王姓,歷來重視家譜文化。從南朝梁代王僧儒的“王氏譜學”,到當代新加坡王秀教授主編的《王氏立姓開族百世譜》,和王泉根先生所著華夏姓氏叢書《王》,一條追蹤家族生命軌跡的長流貫穿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如今上海圖書館,就辟有家譜館。我根據有關資料,沿著悠長的時光隧道,將王姓遠祖的情況,選其精要,略述一二,一、王姓遠祖朔源據國家語言文學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一九九二年對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抽樣統計表明,全國人口最多的姓是王,第二是李,第三是張。中國的王、李、張、劉、陳五大姓人口合起來,
總計有三億五千萬之多,相當于美國、日本兩國人口(三億六千萬)之和。王姓的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無論王姓還是其他姓氏的中華民族都把炎黃二帝作為自己的人文共祖。現代王姓中國人──無論是海峽兩岸的同胞,還是僑居國外的華裔華僑,都視二〇〇〇多年前的東周太子晉為本族開姓始祖,中華先族最早發祥、活動于黃土高原,一支稱黃帝,一支稱炎帝。
黃帝即軒轅氏,發祥于涇河流域的姬姓;炎帝即神農氏,發祥于渭河流域的姜水,故稱姜姓,據古書記載:黃帝生于壽丘(今甘肅天水市一帶),后居于軒轅之丘(今陜西渭南),長于姬水(今陜西北部)。后來黃帝四出征討,遷徙無常,東至大海,西到空桐,北逐葷粥,南達長江,與炎帝戰于阪泉。黃帝戰勝炎帝后,勢力大增,并與炎帝部落聯合,尊黃帝為“大帝”(領袖),炎黃成為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中華民族的許多偉大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術等,都創始于黃帝時期。后黃帝死葬于橋山(在今陜西黃陵縣),炎黃兩位古帝,同為中國最早的得姓者。但炎帝只有姜姓一系,而黃帝卻分衍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嬉、儇、依等12姓,自此,隨著支系派衍,華夏民族的姓氏越來越多,后起的姓氏大都發源出于此。
據司馬遷著《史記》載,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他娶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為正妃,生下玄器和昌意兩個兒子,由此分出兩系,玄器的孫子高辛取第一夫(元妃)生棄。棄在兒童時代就有遠大志向,他善于種植稷(高梁)、菽(豆子)、麥等糧食作物,被帝堯發現,破格提升為“后稷”(農官,主管農事,教民耕種,于是人們以官相稱,稱棄為“后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