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其實是一個極為標準化的概念,指的是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很多人覺得“籍貫”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畢竟一個人的身份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和身份證號,這幾個信息才是認定一個人是一個“獨立個體”的基本信息,“籍貫”實在是可有可無。
1、籍貫和祖籍的區別是什么?
謝謝系統邀請。籍貫和祖籍的區別,需從各自的含義來理解,籍貫,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輩的長久居住地或本人出生地。如古某現居住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黙特右旗將軍堯鎮團結村,祖父從山西省走西口來到了團結村,并在團結村長期居住,古某也是出生在團結村,那么古某的籍貫就應該是內蒙古包頭土右旗,祖籍,也叫原籍,指先祖的出生地并長久居住過的地方。
2、“籍貫”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填寫“籍貫”?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說起“籍貫”,有些人對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入學、求職、貸款等日常生活中填寫各種表格的時候都會被要求填寫,而且翻開戶口本,在個人“常住人口登記卡”一頁中也有“籍貫”一欄;陌生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填寫,甚至有些人將“戶籍”與“出生地”混為一談,誤認為戶口本中“出生地”等同于“戶籍”,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
那么什么是“籍貫”呢?為什么要填寫“籍貫”?“籍貫”其實是一個極為標準化的概念,指的是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在實踐中,如果不能確定祖父居住地,本人籍貫隨父親籍貫;父親籍貫也無法確定時,“籍貫”一欄填寫本人出生地,“籍貫”一般隨“父系”,只有在父親是外國人或者《出生醫學證明》中未記載父親信息時,“籍貫”才隨母親籍貫。
對于另外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籍貫不詳的(棄嬰)、批準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等,“籍貫”一欄或者填寫收養人的籍貫,或者填寫入籍前的國籍,就“籍貫”的概念而言,情感上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根”在哪里,尤其是在如今人口流動率較大和大規模的城鎮化推進中,不少三四線城市或鄉鎮的年輕人都在一二線城市買了房、扎了根,在取得就業所在城市戶口的同時,“籍貫”更能幫助他們記住自己是從哪里來的,自己的祖輩世世代代生活在哪個城市。
舉個例子講,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身邊不少同學來自祖國各地的鄉鎮,比如江蘇鹽城、山東沂蒙、黑龍江撫遠等,他們在大學畢業后都通過人才落戶的方式將戶口落在了北京,孩子在京出生后,戶口本“出生地”一欄填寫的是北京,但是“籍貫”一欄不是北京,而是他們祖父輩的居住地,也就是上文說到的鹽城、沂蒙、撫遠,可以這么說,“籍貫”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祖籍在哪里、世世輩輩的“根”在哪里,即便已經忘了鄉音,但依然可以通過“籍貫”追根溯源。
如何填寫“籍貫”?上文說到“籍貫”是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那么我們在填寫“籍貫”的時候應該如何填寫呢?事實上“籍貫”應當具體到縣級行政區劃,比如“山東莒縣”、“山東長清區”,當然在實踐中也有具體到地級市的情況,比如“江蘇連云港市”、“四川成都市”,我們在填寫的時候依據戶口簿上登記的“籍貫”進行填寫就可以了,
當然大家千萬不要將“籍貫”填寫成“出生地”,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對于絕大部分世世代代生活在某個地區的人而言,“出生地”就是“籍貫”,但是對于部分戶口有遷移的人來說,“出生地”不等于“籍貫”。另外特別注意一點的是,一旦“籍貫”登記到戶口本上,一般情況下是不能進行更改的,除非是有明顯的錯誤,此時才可以向戶籍科提出更改申請,申請通過后才可以更改,
“籍貫”還有存在的意義嗎?很多人覺得“籍貫”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畢竟一個人的身份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和身份證號,這幾個信息才是認定一個人是一個“獨立個體”的基本信息,“籍貫”實在是可有可無。但從情感的角度來講,“籍貫”并非可有可無的,尤其是在人口流動較快的當下,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普通話的普及,年輕一代基本“無差別”,很多年輕人從小就說“普通話”,忘了鄉音;還有一些人從小隨父母來到大城市生活,對鄉土的印象很淺,對家鄉的風土人情、風俗更是知之甚少;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就更不用提了,可能半輩子都沒有回到過祖父輩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早已忘了鄉音、忘了鄉情、忘了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