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機構和家長、學生的困惑。一方面,教育培訓機構承載著社會、家長、學生對教育的期望,另一方面,又必須通過經營,完成贏利的目的,教育培訓機構就更糾結,怎么進行產品定位、宣傳,盡管剛才我說教育培訓機構具有產品為中心的經營屬性,但它還有教育二字,這就對從業者有了一個良心的考量。
1、教育培訓機構怎么樣?能相信嗎?
教育是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對一個人認知、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形成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培訓是單純的知識、技能的傳授,將教育和培訓疊加,構成了社會屬性和消費屬性的融合,所以,教育培訓機構具有比學校更復雜的價值體現。到底教育培訓機構怎么樣?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講明白的,教育培訓機構具有復雜的屬性:一方面,教育培訓機構承載著社會、家長、學生對教育的期望,另一方面,又必須通過經營,完成贏利的目的。
將教育變成商品,必然要產生一定的商品屬性,要增加其附著價值,讓教育產品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因此,教育培訓機構不是以教書育人為根本目的,而是以生產出更多好的產品,吸引更多的人購買,擁有更大的市場為目的,而教書育人,則是順手而為。這是我的一個觀點,教育培訓機構應該求得一種平衡:盡管剛才我說教育培訓機構具有產品為中心的經營屬性,但它還有教育二字,這就對從業者有了一個良心的考量。
如果在教育和經營中求得一個平衡,應該是好的教培機構追求的目標,也是吸引家長學生和拓展更大市場的前提,這個“好”,最重要的是知識產品的優質和有效,教育培訓機構和家長、學生的困惑:教育培訓機構的消費者到底是誰?我想許多家長和學生都有些糊涂,這也導致在參加了很多不同的教育培訓課程后,紛紛又抱怨效果不佳,白費時間金錢。
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報名時沒有搞清楚消費者是誰,以及他們的真正需求,以中小學課后輔導為例,消費者是誰?是學生,還是家長呢?如果是學生,家長為什么要幫助學生選擇并買單?如果是家長,為什么去上課的又是學生?而教育培訓機構就更糾結,怎么進行產品定位、宣傳?針對家長,孩子來了未必會有效果,針對孩子,家長未必肯掏荷包買單,最后就變成了以“分數”為唯一宣傳亮點的結果,這樣就更為社會詬病。
家長和學生怎么選擇?但一些家長還是認為,沒有課后學習培訓作補充,自己的孩子確實難以跟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有的家長也希望孩子通過更多的學習補課,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但如何選擇教育培訓機構呢?1.選大品牌:大品牌培訓機構相對規范,教學系統,師資管理和配備都比較強,所以在選擇中,仍然是家長和學生的首選,2.選適合的:但大部分機構并沒有新東方、學而思、學大那樣出色的課堂體驗、完善的課程標準,以及個性化的服務,它們擁有的是特色。
這就需要家長多方考察、比較,結合孩子的學習需求進行選擇,當然,這個適合包括課程匹配、時間、地點合適、財力允許等等。3.讓學生參與選擇:很多機構都有試聽課,一定要讓孩子進入課堂試聽,一方面了解學校環境,包括硬件,也包括軟件,甚至包括就讀學生和課堂氛圍都是需要感受的,另一方面要簽好合同,對孩子滿意的老師和課程一定要有保障,不能讓機構隨意調換,
2、學大教育好嗎?
學大教育讓你交錢的時候說的是一套,交完錢說的是一套。對一個家庭一個孩子來說覺得很重要的事情,學大教育只為快速刷課時費,不管你聽不聽課,盡快刷完課時就只催促家長續費,就是把教育當營銷做,他們只為收錢,你要是問之前的承諾他們就會耍賴,說好的寫進教學合同里的承諾(上課有班主任,一周一家長會,查漏補缺等事情)你且聯系不上他們不說,他們還會說師資有限不可能按合同約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