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大家也不用太過糾結,不管隨多少份子錢,都是出于自己的一份心意。二、十年前收多少人情錢,十年后也只給對方多少不僅十年前,就算是二十年前的人情,只要有人情簿存在,隔了多少年都不會忘,農村現在去吃香碗酒席,給多少錢才拿得出手呢,通情達理的人會隨行情隨人情錢,但有極少數人在吃酒席時仍按照十幾二十年前收到對方給的錢數來給。
1、現在農村結婚,鄰居們一般隨多少錢的份子錢?
這事不可一概而論,名地經濟發展不同,風俗也不同!我們這,一般朋友,接到帖子,界時去與不去宴會,都要隨200元,取其好事成雙之意;近一些是400元,取其事事順意之意;往前靠一靠是600元,取其六六大順之意,再近一些是800元,取其八面招財之意;再往上走就是1000元,除了親戚,差不多到頂了,取其十全十美之意。
我們這里是隨雙數,也有地方隨單數,100元,寓意一帆風順;300元,寓意三多財喜;500元,寓意五福臨門;900元,寓意長長久久,要注意,七字頭和七字尾不能用。當地農村結婚隨禮,總有個基本標準,朋友可咨詢一下家中長輩,再依基準,根據家族親疏,這點長輩會有交待,遵照執行就是,若是個人朋友,詢問一下,依照平均數,再按平時交往疏密,上下浮動即可。
2、現在農村吃酒席,一般隨禮多少錢比較合適?
問:農村現在去吃香碗酒席,給多少錢才拿得出手呢?人在人情在,人情錢是個讓許多農民頭疼的事,給少了拿不出手,而給多了又遭不住。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不僅遭不住,還可能助長不良酒席風氣,讓愛好辦酒席者欲罷不能,因為辦一次酒席就能收人情錢,只要成本控制得好,一場酒席下來就能賺不少錢。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了,人情錢不都是迎來送往的嗎?收了別人的人情錢,日后不就要還回去嗎?事實上,有好些村民自己并不喜歡辦酒席,是典型的「只出不進」家庭戶,由此可見,某些酒席辦得多的村民,或多或少都有賺頭。雖然對誰家愛辦酒席、誰家以辦酒席賺錢的情況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誰也不好不去,鑒于酒席這座大山壓力太大,那去村里吃酒席,給多少錢才拿得出手呢?一、按簿還情,你送多少來,我還多少去辦過酒席的農民,手里都有一本賬本,上面記錄著自家辦酒席時收到的人情明細,誰家來沒來過、誰家隨了多少,即便過了十幾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都記載著呢,
按簿還情雖然有個參考,但有些人確實沒來過,而在目前的人情世故上又不得不去,這種情況給多給少都是虧,都無所謂,只不過給少了會拿不出手,這種情況只消給個最低的行情價即可。另外,人情簿的參考作用有限,因為人情錢的行情如同市場,存在著一個行情價,但一般都是只漲不降,刺楸家里十年前辦過酒席,當時普遍行情是給30元、50元,而目前有的人情也沒還完,但行情已經漲到200元了。
雖然不同時期的購買力不同,但總體上看來是漲了的,二、十年前收多少人情錢,十年后也只給對方多少不僅十年前,就算是二十年前的人情,只要有人情簿存在,隔了多少年都不會忘。通情達理的人會隨行情隨人情錢,但有極少數人在吃酒席時仍按照十幾二十年前收到對方給的錢數來給,例如,刺楸曾聽說,某家兄弟較多,弟媳剛嫁過去不久嫂嫂女兒出嫁,給女兒辦酒席時弟媳給了5元人情錢,而當弟媳的兒子娶媳婦時,嫂嫂就真只給了5元人情錢。
3、農村結婚辦酒席,普通的莊鄰,禮金多少錢合適?
說起來中國的酒席文化,那真是源遠流長,特別是紅白事,必須辦個酒席,要不然事情就不圓滿。說到酒席就不得不提份子錢,中國人比較尊崇“禮”,參加親戚鄰居的酒席總不能空著手去吧?怎么也要表示一下,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家的經濟水平、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物價也是突飛猛進的增長,像以前幾元、幾十元的份子錢已經成為歷史。
就拿我們本地來說,村旁鄰居最低標準也是200元,雖說講究的是禮尚往來,即便是以前別人來你家出的是100元,現在也自動把禮金增加到了200元,不知不覺的就認為最低份子錢就是200元,最主要是辦酒席成本也高,而且我們這還是吃3天,少了確實拿不出手。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大家也不用太過糾結,不管隨多少份子錢,都是出于自己的一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