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省、地市、縣三級政區之間有重名的情況,但數量很少。四、鄉鎮一級政區及以下的村,重名的現象非常多,比如山東省就有好幾個叫玉皇廟、興隆、李家、胡集、清涼店的地方,這與河北省的整體行政劃分有很大的關系,一、縣級以上政區(不含市轄區),同一級政區之間沒有重名的現象。
1、中國重名的地名有多少?
對于這個問題,地理答啦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回答:一、縣級以上政區(不含市轄區),同一級政區之間沒有重名的現象。具體來說,就是省區與省區之間、地市盟州與地市盟州之間、縣市旗與縣市旗是沒有重名現象的,即使以前有,后來也進行了調整,目的是為了避免混淆不同的地點和政區,避免人民生活和行政管理上不便,有個特殊的例子是江西省的東鄉縣與甘肅省的東鄉族自治縣,雖然都是叫“東鄉”,但嚴格來說并不重名。
二、省、地市、縣三級政區之間有重名的情況,但數量很少,例如吉林省與吉林市,河南省與青海省河南縣,海南省與青海省海南州。三、設區市的市轄區之間重名的很多,例如臨沂市河東區與天津市河東區,長春市朝陽區與北京市朝陽區等等,四、鄉鎮一級政區及以下的村,重名的現象非常多,比如山東省就有好幾個叫玉皇廟、興隆、李家、胡集、清涼店的地方。
2、為什么河北保定,有20多個縣城?
保定市為河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之一,曾經屬于河北省的省會城市,在現代的行政區劃中,保定市總計下轄了22個縣和縣級市,遠遠超出了普通地級市的標準。因為普通的地級市,一般僅僅下轄了幾個縣,保定市為何能夠下轄22個縣呢?其實,這與河北省的整體行政劃分有很大的關系。今天,我們就聊聊保定市行政區域劃分的故事,今天,我們聊聊河北省保定市的行政區劃變化。
保定府在秦漢時期被稱為上谷郡,當時,漁陽、上谷一線曾經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重要屏障,當時,我國已經推行了完善的郡縣制度。不過,由于鑒于當時的交通、通訊等條件,朝廷對各地區官員的實際情況并不了解,因此,前后出現了漢朝十三州、唐朝十五道和宋朝二十三路,這些區劃都屬于監察區,并不是行政區劃。各地的州刺史、知州,屬于標準的行政官員,
在宋朝統治時期,保定地區被稱為保州。在元朝統一天下以后,保定的地位迅速提高,元朝建立以后,首都確定在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保定與元大都相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鑒于保定的地理位置,元朝用“保衛大都、安定天下”的意義,命名為保定,保定府從而出現。與此同時,鑒于全國疆域面積遼闊,元朝建立了沿用至今的行省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
當時,保定隸屬于中書省。元朝雖然建立了行省制度,但是元朝行省制度的問題很多,各方面都有漏洞,1368年,明朝在南方建立,隨后經過大規模北伐,把元朝勢力驅逐回北方草原。明朝繼承了元朝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明朝在元朝行省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細化,由于明朝在名義上擁有北京、南京兩個首都,因此也擁有了南直隸和北直隸兩個直隸地區。
其中,北直隸就是現在的河北省,請注意,我國很多省份的輪廓和行政區劃,都是明清時期逐步形成的。作為京城的鄰居,保定府的地位進一步提高,清朝入關以后,由于首都確定在北京,南京的地位迅速下降,南直隸地區改稱為江南省。北直隸地區則改稱為直隸省,直隸省的省會最初在大名府,然后遷移到了真定,最后遷移到了保定府,在此以后,保定府成為了直隸省的省會,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在明清統治時期,各省的省會城市管轄區都很大,例如明清時期的河南省會開封府,下轄了20多個縣,管轄區包括現在的鄭州、開封的全部,許昌、周口、新鄉的部分地區。保定府的情況很類似,保定府也下轄了20多個縣,在近現代歷史上,河北省的省會出現了非常復雜的變化:從保定遷移到天津、從天津遷移到北平、從北平再遷回天津、從天津遷回保定、從保定再遷回天津、從天津又一次遷回保定、從保定遷移到石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