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語言分類而言,河南各個地方的方言都是河南話的一部分,也都能代表河南話,并且最好聽的方言肯定是自己的家鄉話。商丘雖然是河南的一個地區,但商丘話和傳統的被大家接受認可的河南話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我們現在說普通話,才把河南話降格成了方言,也就是在那些個朝代,河南話才是正宗的官話、京話;其他省的方言到河南,都可以被稱作是“很土”。
1、河南哪個地方的方言最能代表河南話?
拋開語言分類而言,河南各個地方的方言都是河南話的一部分,也都能代表河南話,并且最好聽的方言肯定是自己的家鄉話。站在個人的角度,我認為開封話最能代表河南話,我老家平頂山,說著魯山東邊的方言,但在大學期間認識了很多開封的同學,感覺他們的方言比較有意思,特別是開封方言無論是信陽、焦作、濟源、安陽的都能聽懂。
開封給我的感覺就是說話輕飄飄的,音調比較好聽,似有若無,那時候經常聽室友講開封話,像“沒力兒、不孬、沒啥事兒”等等代表著濃濃的開封音。我們有時也開玩笑講,北宋時候皇上上朝會不會也說開封話,比如“今有啥事兒,這咋弄的啊”等等,總之,至于哪個地方的方言最能代表河南話,這個不會有統一的標準,方言本身就是最接近風土人情的文化,也多如星點。
2、商丘話是河南話嗎?
商丘雖然是河南的一個地區,但商丘話和傳統的被大家接受認可的河南話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比如,商丘人的“管”這個字,其意義等同于“中”“可以”的意思。但河南就這一個地市說這個方言,倒是山東菏澤有這樣言語。商丘話和安徽北部、山東菏澤地區的方言,語調倒是很為接近,不知道語言學上怎么定義地方話的。自己覺得河南話大概是以鄭州為中心地區的地方話吧,
3、你覺得河南方言里,最傳神的一個詞匯是什么?
至少有兩個原因,讓你千萬不要隨便去說河南話很土。其一,開封是包括宋朝在內的8個朝代的古都;洛陽是包括東漢、隋朝在內的13個王朝的古都,也就是說,在那些個朝代,河南話才是正宗的官話、京話;其他省的方言到河南,都可以被稱作是“很土”。其二,如果你說河南話很土,立馬就能證明你的古文功底很不怎么樣,千萬不要因為德云社河南籍的岳云鵬那一句“妮兒,弄啥嘞”,覺得這就代表了河南話。
也不要因為大家都喜歡學一句“真得勁兒”、或者是一句“我勒乖乖來”的河南話,就覺得河南話很土,那樣的話,河南人搞不好會說你是“老扎皮”!不知道啥意思了吧?“老扎皮”就是“土老帽”的意思。為什么說覺得河南話聽上去很土的人,古文功底不怎么樣呢?是因為他既不懂多少古文,也不知道方言中有諸多古音的存在!比如說河南人說小房間,會這么說:glo兒,
聽上去很土?其實是“閣”字的古文變音。有沒有瞬間覺得很文雅的感覺?比如說河南人說人不在家里,而是上街了,會這么說:mer上,聽上去覺得土?其實是“陌上”——漢樂府詩有一首《陌上桑》的“陌上”。尋常巷陌的那個“陌”,比如說去那邊了,去這邊了,河南人會這么說:去這廂了,去那廂了。聽上去覺得土?其實是“這廂有禮”的“這廂”,
這就跟武漢人說“造業”一樣,也是一個異化的讀音,其實是造孽。這個意思不僅僅指可憐,很辛苦,很受罪;還有佛教所言“造孽”的意思,因為在古代“業”通“孽”,我們現在說普通話,才把河南話降格成了方言。其實河南話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普通話”,持續的時間很長久——自唐代以來,歷朝文人墨客均把天地之中“洛陽”一帶的方言,當做通行全國的通用語,
你要是不服氣的話,我們有請唐朝的李涪。李涪說:“凡中華音切,莫過東都,蓋居天地之中,稟氣特正”,你要是還不服氣的話,我們有請南宋愛國詩人陸游。陸游說過:“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還不服氣的話,我們有請陜西人寇準。寇準說過:“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類似這樣的說法,你可以一直請到明朝、清朝。
作為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普通話”,河南話里面的很多意思,都會和唐詩宋詞有關,舉個例子:河南人習慣把船槳說成是“zhao板”。聽上去很土?你要是好好讀過蘇東坡的《赤壁賦》,就不會這么想了,里面有一句“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這個“棹”字才是正解啊!所以,元好問絕對不會覺得河南話土,比如說他的《浣溪沙》里有一句“一片青天棹過”,也是這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