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河北,黃河原來是一直流到河北,從河北入渤海的。戰國時期又指當時齊國境內黃河以北,即今河北東光、鹽山及山東寧津、樂陵等縣一帶為河北;《戰國策?燕策》有齊“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之句,指的即此,因黃河經此作南北流向,本區域處于黃河以東,故得名。
1、古代的河東、河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各指哪些地域范圍?有哪些史料依據?
河東——古地區名。因黃河經此作南北流向,本區域處于黃河以東,故得名,戰國、秦、漢時,指今山西省西南部,所置河東郡即在這一地區。唐以后則泛指今山西全省,顧炎武《日知錄》云:“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河西——古地區名,一作河右,1、《爾雅?釋地》:“河西曰雝州。”春秋、戰國指今陜西、山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史記?秦本紀》:“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2、漢、唐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新唐書?兵志》:“天寶盜起,中國用兵,而河西、隴右不守,陷于吐蕃。”3、北朝時或泛指今山西省呂梁山以西的黃河東西兩岸,稱居于這一帶的雜胡為西胡,今泛指黃河以西地區。河南——古地區名,一般指黃河以南地區,1、戰國時期,韓、魏兩國的河南,指今河南洛陽市一帶。
2、指今河南省一帶,《爾雅?釋地》、《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3、秦漢時期稱今內蒙古河套以南為河南。4、南北朝時,吐谷渾據有今青海省西南部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南,南朝封其為河南王,即稱其境為河南,5、十六國亦將今甘肅西南部黃河以南地區稱為河南,西秦王乞伏乾歸據有其地,自稱河南王。河北——古地區名,1、泛指今黃河下游以北,陰山、燕山山脈以南,太行山以東之地區;約當今華北平原,東臨渤海。
古冀州地,2、戰國時期又指當時齊國境內黃河以北,即今河北東光、鹽山及山東寧津、樂陵等縣一帶為河北;《戰國策?燕策》有齊“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之句,指的即此。山東——地區名,1、戰國、秦漢時期,通稱華山或崤山以東為山東,與漢代“關東”含義相同。戰國時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史記?秦本紀》:“河山以東強國六,
”當時秦東界為華山一線。一般也專指黃河流域,《史記?秦始皇本紀》陳勝“遣諸將徇地,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2、春秋晉國、北魏前期、五代后晉,因居太行山之西,故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史記?晉世家》:“晉兵先下山東。”3、東晉、南朝稱句曲山(茅山)以東三吳(吳郡、吳興、會稽三郡)地區為山東,《南齊書》載三吳民眾響應唐?之起義,御史中丞奏:“風聞山東群盜,剽掠列城,
”4、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二路轄境相當今山東大部、江蘇廢黃河與淮河以北及安徽蕭縣地,總稱山東。元廢二路,于其地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置山東省,歷清、民國至今,山東遂成為政區名,山西——地區名。戰國、秦、漢時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與當時所謂“關中”同義,楚漢相爭,蕭何鎮守關中,《史記?太史公自序》謂“蕭何鎮撫山西”;正義釋曰:“謂華山以西也。
2、黃河流經過河北嗎?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上古時與古黃河下游在河北的中南部,入海口位于津南與滄東地區,今天發源于太行山地的各條河流,如淇河,漳河衛河,泜河,滹沱河。都是黃河的遠親,古時的河北中南部地區,與河南省的北部地區,太行山東側山前區域有一條呈串珠性凹地地勢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斷趔帶,遠古時期的黃河夾帶者黃土高原的泥沙與發源于太行山地的各條河流,都匯積與山前凹地帶上共同流向東北部的最低點注入勃海。
可以這樣說今天流淌于河北大平原的諸河,是當年古代時期黃河的支流,因為黃河的不斷決口和泛濫,沖積出了河北、河南大塊的平原、大塊的良田。比如說河北,黃河原來是一直流到河北,從河北入渤海的,它淤一段,中間淤平了,就往低處走,于是,黃河分出個岔,然后到前面又集合入了渤海,分開岔的中間,有一塊黃河沖擊出來的很平坦的沙洲,因為它在分開岔的兩條黃河中間,就命名為河間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