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軍隊改革,17年后有了比較大的變化。她是主要培訓全軍軍醫含文職和衛生員的地方,唯一一所海陸空火箭兵種都有的軍校,全軍學員全軍幾乎所有的衛生員都在這里學習過,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軍到湖北,其實是有很多原因的,總的來辛亥革命時,清政府當時手頭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萬人左右。
1、大唐有多少士兵?
早期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以班田制的農戶為基礎,于天下各道、州、縣要沖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沖府,依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長官折沖都尉(正四品),副長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設有團(又稱營),官校尉,團下有隊,設隊正,隊下為伙,設伙長,每營下轄五隊,每隊下領三伙,每伙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
以營為基本單位,按軍種的功能和配備還可分中壘、屯騎、射生、越騎、步伍、長水等。其部屬官品級依次為:別駕、長史、六曹尉、參軍,主管各地戍軍及軍戶,府依規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輪流執役,約為1000-4000人,最多時全國有六百多府,共計軍卒七十余萬。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于中央設十六衛將軍衙門專事天下軍馬,分別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
除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督京師兵馬外其他各衛還兼領關中三百多府府兵,最高上將軍基本不設、以大將軍總領諸衛、十六衛每衛長官為賜號將軍、下設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以及錄事參軍、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每衛維持衛軍25000-40000人,所領為常備軍,衛軍基層營編制略高于府兵,習慣統稱為鷹揚衛,營官上多一級旅帥,長官為鷹揚郎將,品級高于府兵果毅都尉。
約常備兵馬二三十萬左右,盛唐之所以強盛,與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分不開,連年對外戰爭與民間尚武,游俠成風不無干系,連士子都有要求通曉弓馬騎射的基本功的傳統。特別自從武則天開創武科舉以來,國家號稱天朝上國百萬雄師不是夸口的,(就算到了晚唐憲宗元和二年為例,光在籍軍丁有八十三萬,而且還不包括各地藩鎮違制私募的兵員和地方豪強的家兵團練,
)邊軍采用世襲軍戶制,后期也有番兵義從,吸收胡人當兵,比如奚人安祿山,高句麗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等。也體現了太宗皇帝華夏和外夷均為大唐子民的觀點,宋朝時期,遼,吐蕃,大理,西夏,蒙兀,女真等其實均為漢唐遺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大唐軍力強盛,大食,大秦,波斯,倭國,琉球等國基本都是藩屬國,被大唐折服,
2、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軍,當時北洋軍有多少人?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手上其實是有兵的,并不是一定要靠北洋軍才能鎮壓南方的起義軍。事實上,僅憑北洋軍的七萬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布獨立的十五個省完全鎮壓,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軍到湖北,其實是有很多原因的。武昌起義成功后,湖廣總督瑞澄和湖北新軍第八鎮統制張彪逃到了漢口,他倆在漢口一面收攏殘兵,一面照會漢口的各國使館,企圖憑借湖北清軍的力量和西方各國駐漢口的兵力,就地剿滅武昌的起義軍,
但是張彪在漢口待了幾天,只收攏了兩千多部隊,遠不是起義軍的對手。而瑞澄乞求的漢口西方各國公使,也都不表態,坐視不理,(當時在漢口江邊停泊有英艦八艘、美艦三艘、德艦五艘,俄艦兩艘、日艦一艘)眼見各國無意幫忙,瑞澄抓瞎了,因為就靠張彪的兩千殘兵,肯定不是武昌義軍的對手,說不定連漢口都保不住。于是,瑞澄也顧不上自己的名聲了,趕緊給北京連拍了幾份電報,請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增援漢口的清軍,
在電報中瑞澄反復強調:此次武昌的叛黨與之前四月份在廣州黃花崗造反的叛黨不一樣!廣州叛亂主要是學生和會黨,而武昌這次是訓練有素,且軍備充足的湖北新軍。如果朝廷不盡快派精銳平叛,到時候必然是梁柱摧折,大廈傾倒,整個湖北省都會淪陷,備注:湖北除了新軍之外,還有巡防營,也就是綠營兵和練軍改編的部隊,戰斗力雖然不如新軍,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