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朱之璉是朱元璋的后裔應該沒有問題,問題是代藩自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開始便已經成為了小宗,代簡王朱桂的后裔與明思宗朱由檢的血緣早已出了五服,恐怕十服都出了,他根本算不上明王朝的正統。唯一保留下來的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瑯攻陷臺灣俘虜的大名皇室后裔。
1、為什么在網上可以看見說某某人是清朝皇室“愛新覺羅”后裔,而很少有說是明朝皇室后裔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很簡單,朱明后裔多被滿清屠殺光了,朱明后裔曾經有十多萬規模,在經歷了明末農民起義后損失了大半。剩下的,基本都死于滿清的追殺,滿清是異族政權,對于入住中原是很心虛的。所以,他們不惜一切的追殺朱明皇室后裔,試圖將她們斬盡殺絕,比如安昌郡王朱肅渣,戰亂中逃亡浙江繼續抵抗滿清,結果戰死。他的兒子只有幾歲,被母親帶著逃到杭州杭凈寺出家,試圖通過做小和尚逃過滿清追殺,
為了保證兒子活下去,這個王妃投水自盡,死前偷偷將藩王的印章交給兒子收藏。結果孩子畢竟是孩子,一次無意中泄露了這個印章的秘密,被杭州官府發現,于是,這個安昌王長子仍被官府抓捕處死。更倒霉的是杭凈寺的數百僧人和道人,均被當做窩藏朝廷欽犯,大部分被殺,少部分被充軍,被滿清俘虜的藩王,為了表示寬大通常不殺,養起來。
但是,潞王之流都沒有可以考證的后裔,一般認為是不允許他們生育,唯一保留下來的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瑯攻陷臺灣俘虜的大名皇室后裔。寧靖王朱術桂上吊自殺殉國,益王朱怡鎬之子才七歲,康熙時期為了表示仁政,將他們安置于山東、河南等郡縣養起來,實際等于軟禁。直到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康熙才宣布朱明后人無罪:“詔故明宗室子孫眾多,有竄伏山林者,令悉歸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復舊,
2、清政府設立的延恩侯,真的是明朝皇族的后代嗎?
清王朝設立延恩侯爵位實際上還是中國古代所謂“三恪”制度的殘余。“三恪”制度首創于周,周武王滅商之后,封虞、夏、商三代后裔于陳、杞、宋,不以臣視之,待之以賓禮,使其奉祀前朝宗廟,在南北朝時期劉寄奴破壞游戲規則之前,“三恪”制度基本上還是事實存在的。漢獻帝劉協禪魏后被封的山陽公、魏元帝曹奐禪晉后被封的陳留王都屬于這一類型,他們在封國之內可以使用前朝天子服飾、旌旗、儀仗,對新朝不稱臣,新朝待之以賓禮,
而且,二人死后都被新朝給予了皇帝規格的喪葬待遇,上帝謚、入葬帝陵。至于他們主要任務嘛,依然還是奉祀前朝宗廟,權力就別指望了,但是,到了魏晉時期,實際上所謂“三恪”已經有些變味了,基本上也就是優待前一朝而已,再往前也就那么回事兒,意思意思得了在劉寄奴派人用棉被悶死晉恭帝司馬德文之后,“三恪”制度徹底淪為了擺設。
之后的王朝,前朝退位之君鮮有能活下來的,像陳后主陳叔寶那樣能活下來、而且還能被封為長城縣公簡直是鳳毛麟角!雖然當了婊子,可牌坊總歸還是要立的,為了收買人心、為了安撫前朝世家大族和士大夫階層,“優待”前朝宗室的表面文章還是要做一做的。可是,前朝大宗已經被自己咔嚓得差不多了,怎么辦?好辦!隨便找個小宗之后、隨便給個爵位意思意思就行了既然是意思意思,天子的禮儀待遇肯定是沒了,原來“三恪”不稱臣的待遇肯定也沒了,基本也就剩逢年過節給祖上上柱香、祭祀祭祀的權力了當然,畢竟有爵位,后世子孫也算是拿到了“長期飯票”,至于權力嘛,沒有!永遠沒有!你就是一個擺設而已,何來權力?清朝的延恩侯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角色,
清朝入關之初并沒有延恩侯這么個爵位,自己的開國元勛還封不過來呢,誰還管明朝老朱家的后代?不把你咔嚓嘍,你就偷著樂吧!直到雍正二年,天下承平日久,滿清皇帝漢化得也足夠久了,清世宗冷不丁想起“優待”前明宗室來了。可是,明朝的近支宗室已經被咔嚓得差不多了,即便沒有被咔嚓的,也早已隱姓埋名藏了起來,根本找不到了。